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政府指巴富街塌樹意外涉樹根受真菌感染、樹幹傾斜及生長空間不足 (16:03)

發佈於

政府公布上月16日何文田巴富街鳳凰木倒塌事件的調查結果及跟進工作,指事件涉及多項原因,包括主樹幹向行車道傾斜生長、行人道路磚限制樹根於地下的生長空間,加上根幹底部受真菌感染,而且有關真菌感染因深藏泥土,未能經目測從樹木表面發現。政府又指,康文署事發後已緊急覆檢巴富街上的34棵樹,發現其中3棵樹的主幹基部腐朽,本月初已完成移除工作。

康文署負責今次事故調查,調查報告亦獲發展局樹木辦認同。署方指,塌樹事件涉多項原因,包括該樹的主幹因向光性而向行車道傾斜生長,大部分樹冠位於行車道上方,導致樹木整體重心偏離其根部位置;樹穴附近土壤因有行人道路磚覆蓋而限制了樹根於地下的生長空間,以致未有充分伸延;加上根系組織檢測報告顯示,該樹的樹幹底部中央位置受有害木層孔菌(Phellinus noxius)和重傘靈芝(Ganoderma multipileum)感染。有害木層孔菌會引致褐根病,損害樹木根部及樹木內的輸水系統。而重傘靈芝會破壞樹木活組織,導致樹根腐朽。當該樹的樹根被真菌破壞及弱化後,再遇上傾斜生長的樹幹,因後者的重量導致樹根受拉力折斷及倒塌;而有關的真菌感染因深藏於泥土中,以致在過往以目測方法檢測該樹時,並未能從樹木表面發現受真菌感染。

政府又指,各樹木管理部門正對路旁不同品種的大型樹木展開覆檢,預計於下月向樹木辦提交覆檢結果。發展局又指,巴富街事件的調查結果屬重要參考,專責小組爭取於今年年底完成檢視及提交建議。

涉事鳳凰木上月16日在何文田巴富街倒塌,當時壓向一輛未載有學生的校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