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梓成:香港藝術節的一課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鬱結的社會氛圍下,無關紅線的話題,往往引起市民無後顧之憂的熱議。一套紀錄片如是,一場音樂會也如是。

第51屆香港藝術節早前完結,但樂迷、演出者甚至可能主辦單位似乎都知道,這是紕漏不少的一屆。各宣傳品多次出現「The 51th」的文法錯誤;鬧市的大型廣告寫錯演出場地,幾至觀眾向隅。小失誤容許小修小補,也可全以「個別事件」睜一眼閉一眼;但由國際一流指揮家聯袂知名樂團壓軸的閉幕演出,卻場面混亂。工作人員在表演期間安排遲到觀眾入場,導致表演幾番暫停;大量觀眾在應該保持沉默的樂章之間拍掌,引來樂迷指摘主辦方安排不周。藝術節早前發布了當晚指揮家的聲明,認為並無不妥,更惹非議。

自以心為形役

這場應該「說好香港故事」的音樂會,讓彼岸洋樂師能一睹香港觀眾向來嫻熟音樂會禮儀的民風,本是最理想的期望;所以在音樂轉接間拍掌,遲到者又出出入入,尷尬非常。很多平時自律的樂迷,首先將矛頭指向可能平時甚少出席類似場合的贊助商,畢竟香港觀眾素有良好音樂會禮儀,至少在一般本地九大藝團舉辦的節目,鮮聞出現如此混亂情况。

藝術節的閉幕演出一向隆重其事,正如是次節目獻藝的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去年獲國際古典音樂大獎,執棒的胡薩(Jakub Hruša)曾與柏林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這高水準大製作,自然需要巨款,所以藝術節及世界所有主辦方都會尋求贊助,由商界捐貲玉成,這做法原是美事。

但音樂會節目之一為匈牙利先鋒派作曲家利蓋蒂(György Ligeti)的《交響詩》,由100台拍子機演奏,偏偏就很考驗觀眾的學養,尤其是平時少炙現場音樂會的人。響鳴的拍子機,逐漸由100減少至零,指揮家的原意是萬籟俱寂的當下揮棒率領樂團直接進入下首交響曲,無奈這轉接因觀眾在他手勢仍保持之際鼓掌,而未能一氣呵成。

節目有贊助,就有更廣的觀眾層。以抽離此樂壇生態的角度一味怪責不熟悉音樂的觀眾,於事無補,唯寄望主辦方下次有相同情况時,宜不避叨嘮地在節目開始前以更多、更仔細的廣播及場刊文字,提醒觀眾各項禮儀。

知來者之可追

隨着輿論在網絡發酵,藝術節於閉幕演出後的4天,在官方社交平台就事件開腔(註1),表示指揮家致函大會,對觀眾的熱情致以謝忱,並回應社交媒體上的議論。

捷克指揮家胡薩既不諳網絡上主要以中文撰寫的批評,而樂團結束本港演出後又風塵僕僕開展台灣之行,而且通篇親筆信中,未見有一字言明這是關於對網絡言論的回應,主辦方稱「指揮家回應社交媒體上的議論」的說法,容易令人混淆。

而且,聲明終究是指揮家大方之舉,不能本末倒置地自我感覺良好,認為連串事件並無不妥。某些觀眾無法按捺熱情猶自可,但混亂的開端是主辦方在門票及宣傳品明言「遲到觀眾須於第一曲奏畢後方可進場」,當日卻在樂章之間安排遲到的觀眾入場,擾擾攘攘,使指揮家和樂團無端未能演奏下去而躊躇難安,讓準時的觀眾覺得自己反而是受罪者。至今,仍然無人就此事作任何解釋。

主辦方需回應

今屆藝術節的口號是「前行」。樂迷希望受重視,希望官方與大眾同行而非獨行。主辦方要回應以上兩個問題的責任和日後對策,助平息義憤。

現時香港很多事情停留在撻伐層面,爭議過後,悠悠之口怨懟仍在,受批評者未妥當回應,然後新事又至。香港藝術節官方安排的藝術評論班導師,事後在社交媒體直言「禮崩樂壞」(註2)。然而一時的大窘,顯然不必直接宣布淪亡。逞一時之快而叫囂,未免過於膚淺,於事無補。

如果要問音樂會是否值回票價,答案仍為「是」。香港藝術節這一課,叫大家明白到文化生態與現實的不協調,也使人反思社會不宜停留在互相攻訐的層面。「禮崩樂壞」為全社會放浪形骸,筆者相信仍有志士能人,為不讓香港崩壞而努力,尤其是克服重重難關帶來現場演出的各創作團隊和演出者,他們值得擊節讚賞。

註1:https://bit.ly/3nD6KZ6

註2:https://bit.ly/40Z9GOb

作者是倫敦大學演奏及民族音樂學雙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梓成]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