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國際制裁漸頻繁 權貴無事國民遭殃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經濟制裁這詞彙,近幾年大家不會陌生。美國上屆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制裁一些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去年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歐美各國制裁俄方。這篇談談國與國之間的制裁歷史和演變。

金融制裁比例上升

自古以來已有經濟制裁,據歷史記載,公元前432年雅典曾頒布法令,制裁另一城市墨伽拉(Megara)。墨伽拉是希臘的港口城市,該制裁禁止墨伽拉與雅典貿易,及使用雅典港口。有說制裁最後釀成戰爭。

自二戰後,國與國之間的制裁愈趨頻繁。根據全球制裁數據庫(Global Sanctions Database),1950至1960年間,國與國之間的制裁共有52次;到2010至2020年間共有257次,增加約4倍之多。

制裁可細分為經濟制裁和金融制裁:經濟制裁指禁止貨物貿易;金融制裁較複雜,涉及禁止資金通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禁止購買、持有和出售金融資產,並可包括禁止管理受制裁國家的資產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務。數據顯示,單純實施經濟制裁愈來愈少,金融制裁比例日漸上升,愈來愈多制裁是經濟和金融雙管齊下。另一個發現是,實施制裁的國家多是美國和歐洲國家,而被制裁的國家多在亞洲和非洲。

以下回顧一些制裁事件,解釋制裁原因、如何實施,及制裁隨時間演變的不同形式。

制裁理由花樣多

為了在韓戰中取勝,美國於1950年代制裁朝鮮,包括貿易和金融兩方面。戰爭爆發後3天,美國限制貿易,對朝鮮的出口完全禁運;翌年禁止美國公民跟朝鮮有任何金融交易,並凍結朝鮮在美資產。中國作為朝鮮盟友,受到同樣制裁。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沒有限制朝鮮使用國際金融和支付系統;相反,美國只禁止美國居民與朝鮮交易。

美國於1970至1973年制裁智利。事緣智利自1960年代從美國得到大量信貸;但1970年,馬克思主義者阿倫德(Salvador Allende)贏得智利總統大選,上任後實行國有化,政策與美國利益相牴觸。

美國對智利實施的經濟措施,旨在破壞該國的穩定,推翻阿倫德。除了貿易限制外,美國與智利之間的金融活動大大減少,當中包括政府和私營部門對智利的貸款。這次,美國既沒有制定明確措施禁止金融交易,也沒有凍結智利居民在美資產,因此貸款減少可能是因為智利實行社會主義政策,與制裁不一定相關。這些制裁在1973年,阿倫德政府被軍事政變推翻後結束。

1990年代和2000年代,歐盟及美國針對緬甸違反人權,採取一系列經濟制裁。1990年起,歐盟(時稱歐洲共同體)實施一系列傳統經濟制裁措施,包括武器禁運、暫停雙邊援助及禁止緬甸官員取得簽證,其後更增加了金融制裁,凍結一些緬甸國外資金,並對歐盟投資緬甸施加限制,特別是投資於緬甸國企。美國也針對緬甸投資採取了類似限制。

有人權團體敦促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將由軍事政權擁有的緬甸銀行從其網絡中刪除,因軍事獨裁政權可利用該網絡逃避經濟和金融制裁。由於沒有歐盟法律限制對緬甸「斷SWIFT」,SWIFT保持政治中立。

美國反恐 引起私隱問題

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實施經濟及金融制裁,目的是迫使阿富汗政府停止庇護和訓練恐怖分子。制裁包括禁止與塔利班控制區域從事貿易、凍結塔利班資產、禁止向塔利班提供資金、旅行禁令、武器禁運等。2001年「911襲擊」後,美國時任總統小布殊發布行政命令,擴大受資產凍結的個人和實體名單。美國財政部設立了外國恐怖分子資產追蹤中心,協調美國機構在金融方面的活動。

此外,美國的「反恐戰爭」有通過SWIFT網絡秘密監控全球金融交易;但計劃在2006年被揭發,由於涉及私隱和(包括非美國公民)公民自由,在美國和歐盟引起爭議,促成SWIFT建立歐洲和北美處理區,將歐盟流量和美國流量分開,美國不可監控歐洲處理區內的流量。

從這些例子可看到,每次制裁方法不一,以前單純貿易制裁,現今多數經濟和金融制裁雙軌並行。制裁有單向的,也有多國同時對一個國家施行的。此外,「斷SWIFT」逐漸演變成制裁工具,近年例子有伊朗(2012年)、朝鮮(2017年)和俄羅斯(2022年)。

制裁下權貴無事 國民做「韭菜」

那麼,制裁有無用?很難回答。什麼是有效?受制裁國的經濟確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制裁一般會有其他目的,例如推動民主、捍衛人權、終結戰爭、推翻政權、反恐等。這些目的,有時實施制裁的國家會說清楚,有時語焉不詳,或不透露真實目的。

第二,即使目標實現,也難說這與制裁是否有直接關係,如上述智利的例子。第三,實施制裁的國家自己有政治盤算,他們可以其他方式(如外交、戰爭等)對別國施加壓力,因此我們見到實施的制裁,多數是比較有把握達到目標的制裁。同時,以「可能會制裁」發出威脅,有時已令目標國家退縮,因此制裁不必真正實行,見不到的制裁才有效。最後,制裁很難做到滴水不漏,被制裁國的權貴不受影響,國民卻真正受害,成為「被割的韭菜」、權貴的擋箭牌。

參考資料:

(1)Felbermayr, G., A. Kirilakha, C. Syropoulos, E. Yalcin, & Y. V. Yotov (2020) .The global sanctions data bas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129.

(2)Morgan, T. C., C. Syropoulos, & Y. V. Yotov (2023). Economic Sanctions: Evolution, Consequenc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37(1), p.3-30.

(3)Cipriani, M., L. S. Goldberg, & G. La Spada (2023). Financial Sanctions, SWIFT,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37(1), p.31-52.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