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外交、經濟求平衡 法德對華考量不同

發佈於

【明報專訊】歐盟近年與中國出現不少紛爭,特別是在俄軍侵烏問題上,歐盟對中國的曖昧態度多次表達不滿,但雙方仍致力保持關係,今年以來雙方都有持續高層會晤。有學者認為,歐盟在對華關係上正面對平衡難題,而法德對華政策背後考量各有不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今年2月訪問歐洲一星期,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最高級別的官員出訪歐洲。他在訪問期間就表明,中、歐是多極化世界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和兩大文明,有必要、也有能力為世界提供更多的穩定性和正能量,並支持歐洲戰略自主。歐盟兩大國德國和法國的領袖亦多次表明會繼續與中國保持對話,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11月訪問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亦剛訪華。

推動歐洲自主 vs. 經濟依賴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PI)外交政策資深學人勒科爾(Philippe Le Corre)本月發表文章稱,中國自新冠疫情後致力恢復外交活動,在中美關係低迷下,北京高層認為有必要藉歐盟作為外交戰略起跳的一部分,而法德兩大國正是恢復對話的切入點。不過,法德兩國的對華考量並不相同。中國是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伙伴,經濟依賴性甚重;法國對華經濟關係近年則正逐步減弱,貿赤擴大,投資減少,不少法資公司也因為中國的「清零」政策和政治風險等因素而陸續撤出中國,包括家樂福(Carrefour)、阿爾斯通(Alstom)和歐尚(Auchan)等。馬克龍今次訪華的重點,是試圖推動歐洲自主方略,在美國對華強硬路線以外找出「第三條路」。

對華立場兩共通之處

雖然如此,勒科爾認為,朔爾茨和馬克龍在對華立場上有兩個共通之處:一是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鈎既危險也對自身不利,歐洲不應追隨美國的鷹派方向;二是歐中關係的發展在短期內很視乎中國在俄軍侵烏上的立場。有關方向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底時首次發表其中國政策內容大致相近。

(綜合報道)

相關字詞﹕中歐關係 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