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紹雄:完成職安健條例審議 推動安全文化之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勞工處公布完成去年安達臣道地盤天秤倒塌事件的調查,並提出67項檢控。但由於意外事件是在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相關法例修訂前發生,當局只能用現有20年未修改罰則的法例提出檢控。因此當去年5月政府提出《2022年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後,不少聲音均希望能盡快通過修例,以增加法例阻嚇性。

筆者是立法會上述條例草案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成員之一,同樣希望有關修例能與時並進,早日通過實施。而委員會經9次會議,在今年2月底剛完成審議工作,預計4月會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若獲得立法會大會三讀通過,相信很快刊憲實施,這亦是筆者和巿民大眾所期待的。不過,筆者更希望政府能大力推動建立職安健安全文化,讓各持份者清楚明白責任認知,共同防止工業意外的發生。

從根源入手 預防意外發生

在政府最後提交委員會的條例草案修正案中,當局接納了筆者提出將循簡易程序審訊罪行的檢控時限,由原先建議的一年改為9個月的建議,令當局既有較多時間蒐證,又不會對傷亡者家人造成困擾。

政府新修訂版本中亦清楚表明,法庭除了須參考被定罪單位於案發日相關財政年度的營業額資料外,也加入要考慮被定罪公司提交的相關財務資料,以決定其規模來作出合適和具阻嚇性的罰款。這項修訂配合了普通法精神,相信可釋除中小微企業的擔憂。

不過筆者認為除了加強罰則,當局亦必須推動職安健文化,冀從根源入手,預防意外發生。建造業議會早前提出的「香港建造業主要持份者安全角色及責任」建議,便是針對加強各持份者的責任認知,包括發展商、業主、設計者、總承辦商、分包商,以至一般工人,讓他們明白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當局應大力推行。而在設計和規劃建築物時,亦可把建築和維修風險納入考慮範圍,配合建築設計及管理規例(CDM)和「以安全為本的設計概念」(DFS)等,將有助降低工業意外風險。

另方面,提升建造業界使用創新科技,例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監察工地安全,可有助提升職業安全和效率。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早前宣布由4月1日起,提升每個申請機構的總資助上限,由600萬元增至750萬元,以改善地盤內與建築信息模擬及創新建築科技相關的技術。筆者相信「預防勝於治療」,工業意外一宗都嫌多,盡力避免人命傷亡才是上上之策。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