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環語思潮:對俄取態 北京「兩害取其輕」 /文:托勒密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20至22日國事訪問俄羅斯,外界普遍關注俄中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的合作,尤其是中國就俄烏戰爭的立場取態、對俄羅斯的可能支援等。然而,在「習普會」後,在西方國家看來,中方沒有對解決俄烏戰爭有任何實質建議;另一邊廂,中俄加強合作,例如經濟上有「中蒙俄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天然氣管道大幅增加購入(歐盟放棄的)俄國能源,在東北亞軍事穩定上,則尤其對於美國的印太戰略和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關係(AUKUS)表示反對等。這些取態和合作均使西方國家,尤其是曾經對中國抱有希望的歐洲國家大感失望。中國在此敏感時刻與俄增加合作和對解決俄烏戰爭毫無建樹的舉措,將使歐洲陣營更加疏遠中國,更增加美國建構歐亞圍堵圈的可行性。新冷戰的陣營已經逐步建立。

華對烏戰態度 刺破歐洲希望

俄烏戰爭一周年後,戰事逐漸停滯,明顯地雙方短期內均無法結束戰事。中國本身與俄羅斯有多方面合作,外界在習訪俄前寄予厚望,希望中國能以實際行動迫使或說服俄羅斯放棄侵佔烏克蘭領土,退兵達到和平。然而中國則繼續稱烏克蘭戰爭為「危機」而非「戰爭」,又繼續聲稱西方國家軍事援助烏克蘭為「加劇衝突的拱火澆油行為」,而且有意無意地指摘「北約東擴」為俄羅斯出兵的原因,隻字不提俄羅斯作為侵略者一方應負上的責任。中國對俄烏戰爭的態度,直接刺破歐洲對中國發揮停止戰爭作用的希望。

站在德、法兩國立場來看,兩國一直希望減少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因此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敵意不高。即使戰爭開始後,德、法也繼續希望以外交途徑說服普京,出面邀請中國作第三方協助調停。這次習近平出訪俄羅斯直接使德法最後一個幻想破滅。隨着芬蘭加入北約,瑞典也準備加入,意味歐洲陣營已全面倒向英美陣營,近期最明顯的舉措是法國宣布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和跟隨推動禁止使用TikTok。

「北約東擴」威脅論 忽視《華約》背景

在東歐的前《華沙公約》國家眼中,中國一直是表面中立但實際偏向俄國的國家。雖然中國沒有明面支援俄羅斯(例如提供武器或軍用電子零件),但是繼續大手以高價購入俄能源,而中國沒有跟隨封鎖俄國經濟,實際上就是經濟援俄。更令東歐諸國不滿的是,中國支持俄國的「北約東擴」威脅主張,無視當年實際上是蘇聯脅迫東歐各衛星國「加入」《華約》,而在蘇聯解體後,東歐各國因應俄國過去數百年多次侵佔(對此感受最強烈的無疑是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遠因,以及蘇聯掠奪式經濟和暴力鎮壓的切身體驗,紛紛「西逃」自願加入北約,當中羅馬尼亞甚至索性放棄爭議領土以立即加入北約。對東歐國家而言,北約東擴是偽命題,華約集體「西逃」才是現實。中國支持俄方主張及其經濟之舉,將令東歐國家更親近美國,未來中國在東歐尋求市場和經濟合作會更困難。

中國實際上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支持或反對俄羅斯的利害就是魚與熊掌。嘗試站在中國視角看,親近俄國可能是唯一選項——從地緣局勢看,中國不允許俄國戰敗,畢竟假如普京政府崩潰,沒有人能說得準全新的俄羅斯政府(或再次解體的俄羅斯)會選擇親歐美還是親中。假如俄國倒向西方,中國就會變成陷入四面包圍的危機。另外,中國能穩定輸入的能源渠道只有俄羅斯,即使現時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良好,從中東購入的石油只能透過海路運輸,取道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地的通道並不穩固,無法保護中國能源安全。俄國能源可通過管道運輸,管道深入內陸,戰時要攻擊難度更高,能源供應更安全,而且現時俄油氣失去大部分市場,中國得以掌握定價權,有效穩定國內能源價格,在經濟面臨衰退危機的當下,擁有穩定低廉的能源供應可謂十分重要。

現實所限 難如印度戰略模糊

中國其實不是沒有嘗試採取對俄戰略模糊的態度,像印度一樣希望從衝突雙方博取好處,但是中國當「騎牆派」的籌碼確實沒有印度多。相對而言,同樣與俄關係較好、同樣購買大量俄國能源的印度,不論是西歐還是東歐國家,都對其敵意不大。西方國家較親近印度,而且新德里同樣跟中國有衝突,另一方面中國面對日、韓以至位於南海等地的戰略圍堵,本來就沒有西方國家的信任。印度以接近成本價購買俄能源,也算是封堵了「資助侵略者」的口實,相反中國傳聞續以高於俄油市價購買能源,更易受到批評。再加上印度多次高調分批捐贈共逾百噸人道救援物資到烏克蘭,也更易博取外界好感。經歷一年後,北京倒向俄羅斯也只是被迫在「兩個壞決定」之中選一個「好些的決定」而已。

言遠合近,國際大勢觀潮者

文:托勒密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