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熱點

世界柏金遜症日|柏金遜症平均發病年齡60歲 5至10%於40歲前發病 一文看徵狀及治療 (11:13)

發佈於

今日(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症日,柏金遜症是一種長者常見的慢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之一,會影響肌肉控制和運動協調,並逐漸惡化。中大醫學院估算,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患者人數將於未來20年內倍增。雖然柏金遜症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但仍有5%至10%患者於40歲前發病,呼籲切勿掉以輕心。本文整合柏金遜症成因、徵狀及治療方法。

柏金遜症成因

衛生署資料顯示,柏金遜症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成因未有一致結論,目前知道是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減少;誘發性患者則是由藥物、腦部受創、腦炎或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

柏金遜症徵狀

運動症狀

‧手腳顫抖,初發時通常在一側上肢出現震顫,繼而影響其他肢體甚至全身

‧動作緩慢,尤其在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最為明顯

‧肢體僵硬、走路姿勢改變,例如向前傾或出現碎步

‧「面具面」症狀──面部無表情

非運動症狀

‧睡眠障礙,如夢遊、睡夢中叫嚷及舞動手腳

‧情緒障礙,如抑鬱、焦慮

‧便秘

‧嗅覺失靈

柏金遜症診斷方法

目前柏金遜症主要靠臨牀診斷,由醫生觀察病人病徵,以及進行腦部掃描,以排除腦部沒其他結構性問題,另外亦有較先進的掃描檢查多巴胺受體有否減少。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

醫學上暫未有任何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可透過適當藥物和恆常運動穩定病情。

‧藥物:常見柏金遜藥大致分為左旋多巴類及非左旋多巴類藥物,醫生會根據病情選取合適藥物。藥物通常需長期服用,用量或隨病情加深而增加。

‧物理治療:為患者提供肌肉關節、姿勢及步姿的鍛煉,增加患者活動能力,減低跌倒風險。

‧職業治療:分析患者起居生活及實際家居環境所遇到的障礙,使用輔助器材及改善家居佈置,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心理輔導:患者易有抑鬱,家人支持和安慰很重要。此外,照顧者亦可能因過度壓力而感沮喪,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尋求輔導。

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facebook短片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