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人口第一大國」易主 中國告別紅利?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一系列人口預測數據顯示,印度人口將在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這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討論了10多年「未富先老」,經過了勢不可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七連降」,在2022年迎來了負增長時代,如今中國即將告別「人口第一大國」交椅。中國面臨的人口「灰犀牛」,可謂步步逼近。人口呈收縮態勢的中國,是否進入經濟衰退周期?「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中國,是否還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筆者認為,判斷這些受多重因素影響的趨勢問題,應認清以下3點。

人口非經濟發展決定因素

首先,人口無疑是影響國力的重要因素。人口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人口總量、人口結構與經濟繁榮程度息息相關。中國持續多年高速發展,「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重要因素。人口減少,意味着現有條件下勞動力的減少和消費能力減弱。

20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達到峰值。正是這一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取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這一年也恰好是日本人口總量的達峰之年,隨後的人口負增長,成為日本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中日經濟排名交替,讓人們直觀看到社會經濟中人口因素的重要。

其次,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卻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自1950年聯合國開始統計人口數據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人口並沒有成為發展紅利,反而被認為是一種負擔。直到改革開放後,人口才成為紅利,支持了內地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顯然,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僅僅是人口。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無論人口格局怎樣,判斷其經濟能否良好健康發展,需參考包括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激勵機制有效程度、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水平,及分配制度合理程度等在內的一系列因素。如果不具備這些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不但不會轉化為加速經濟增長的紅利,反而會變成「資源陷阱」。這也是如今的印度正面臨的考驗。

相對於人口格局,更重要的是一套與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相匹配的發展策略。

面對勢不可當的人口變化,中國實際上早已開始做應對儲備。早在十幾年前,出現勞動力價格上漲趨勢之時,中國便提出「以改革紅利代替人口紅利」作為新的發展引擎,從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簡政放權、提高市場化水平等多方面推行改革;同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預期。

此外,不斷提高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也開始顯現其經濟效益。數據顯示,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逾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大批高素質的勞動力,與製造業轉型及第三產業發展的機遇結合,正在形成「以人力資本代替人力資源」的發展格局。

擁抱變化 避免人口陷阱

有分析認為,如今中國處於「人力資源型的人口機會猶存、人力資本型的人口機會窗口愈開愈大、長壽型的人口機會窗口逐漸開啟」的發展格局,其「接力棒效應」,使中國目前並沒有脫離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條件。

最後,避免「人口陷阱」,應改變思維定勢,善於擁抱變化。人口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慢變量」,其變化相對穩定可預測,這為我們做前瞻性的部署提供了條件。惟人口格局變化有其遵循的特定規律,這也意味着在應對人口問題中,沒有太多有效的政策工具來改變現狀,只能着眼長遠,順勢而為。

人口又是動態的,應根據動態人口來制訂相應策略。這意味着監測變化、察覺變化,及根據變化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同等重要。因此,改變以量為引擎的思維定勢,從變化中的人口結構入手,充分挖掘隨着老齡化社會加劇出現的「長壽紅利」、女性社會出現所帶來的「性別紅利」,及教育水平提高出現的「智力紅利」,或為中國開闢「人口紅利」新天地。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