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精誠團結才能謀幸福謀發展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本周二結束6日訪港考察,行程雖然緊湊,但重點會晤不同機構及出席活動,包括外交部駐港公署,行政、立法與司法機構,商界,法律界,科學園,學校等不同人士,亦到酒樓「飲早茶」,向基層市民問好。

夏主任考察期間最廣為社會討論的,是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發表了一篇立場鮮明、情理兼備、承上啟下的演辭,說了「六個相信」之外,亦留下不少金句。而讓筆者感受最深,是夏主任提及的「團結」。沒有團結,空談什麼理念、謀劃更多政策都是徒然,人人各自為政,只盲目維護自己利益,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沒有團結 就做不到先公後私

國家領導人經常說要「團結」,就是從過去幾千年中國歷史繼承中形成的,中國是個大一統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不同朝代的分裂、割據、侵佔,但團結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要方向。歷史印證了夏主任的講話:「安」來「福」來,「安」是最大的福,「亂」是最大的禍;「國安」才能「港安」,「國安」才能「家安」。所以國之興衰,是建基於安全,國安是有賴人民團結、自覺保護國家,社會才可繁榮穩定,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中國人在講到「家」時,經常說「家和萬事興」,而和的前提就是團結,沒有團結就不可能和。講到「國」時,倡導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把公放在私之上;而追求公,就要以團結為基礎。沒有團結,沒有對共同體目標的認同,就做不到先公後私、公在私上。

夏主任與立法會議員會面時提到,民主不一定是「一人一票」、「不要覺得反對就是民主」,民主可以是「協商」,其中內地就是例子,最重要是找一條對人民最有益的路。回想起以前,立法會的議事氣氛從過往兩個政治陣營對立、為「一人一票」等意識形態蹉跎歲月,變為就議題開展更深入探討,及向政府提出更精細建議;新的議會結構與議員組合,亦令真正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改革及政府議案,更能得到議會支持。

不同背景的議員就各項民生議題展開跨黨派及跨專業合作,為推動政府改善政策帶來積極作用。而自從「完善選舉制度」後,就着一些社會議題,如輸入外勞、土地發展、公共財政使用等爭議,其實並非「一帆風順」,在議會內議員與議員間,或議員與官員間,都說得「面紅耳赤」。惟筆者相信,只要是從社會整體利益角度出發,走中庸之道,尋找恰如其分的位置,互相理解與包容,相信和而不同、多元合一,大家的差異連合起來,便可以成為互相豐富的元素。

包容共濟 求同存異

經歷香港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傷疤後,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發展不能再耽擱,社會期盼和諧穩定,大家嚮往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而香港走到今天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是有賴中央全力支持,及全港市民付出艱辛努力和巨大代價換來。夏主任希望我們倍加珍惜、倍加呵護。

「二十大精神」明確說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筆者認為,只要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積極發揮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的優良傳統,發揮「官商民」的優勢,就能更有信心和決心,與各界一起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得到成功,讓東方之珠更光更亮。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