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去美元化甚囂塵上 取代談何容易

發佈於

【明報文章】每兩三年,總有人出來說美元霸權即將沒落。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4月17日警告,不應再將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視為理所當然(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 should no longer be taken for granted)。美國財長耶倫亦承認,美國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可能削弱美元的霸權(could undermine the hegemony of the dollar)」。

俄羅斯為應對美國制裁,會多用人民幣結算。最近巴西總統盧拉訪華,語出驚人,問道:「每晚我都會問自己,為什麼這些國家都必須要以美國的美元作為結算方式?」他訪華前,中國和巴西已同意以兩國貨幣結算貿易,不用美元。最近法國亦與中國完成了第一宗以人民幣結算的液態天然氣交易。

事實上,「去美元化」沒有明確定義和單一指標。一種貨幣有着計價、支付和儲值等功能。跨國貿易和金融交易需透過貨幣作媒介,這些貨幣就是國際貨幣。

二戰以後,國際貨幣系統就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那麼,去美元化即是說美元的國際貨幣功能被取代,它可以體現於以非美元為商品及貿易定價和結算、國際投資者和各國央行減持美元資產、外匯交易減少美元兌換等。

美元資產基建穩固 暫難取代

一個坊間常引用的數字是各國央行儲備的美元資產佔比,自1999年佔71%,已穩步下降至2021年只有59%。有趣的是,雖然中國經濟實力在過去20年高速增長,但美元在央行儲備的下降,只有一小部分被人民幣資產取代,人民幣只佔央行儲備3%左右。其他傳統儲備貨幣如歐元、英鎊和日圓,都沒有增加;反而澳元、加元、韓圜、新加坡元等份額上升。這顯示央行可能想分散投資。

這現象正正反映,暫時沒有單一貨幣可以挑戰美元。自歐債危機,有歐洲國家幾近要脫離歐元,歐元區內部調節機制尚待完善。日本自199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一蹶不振,日圓也無法媲美美元。中國金融體系發展不及美國,資本管制令貨幣無法自由兌換,加上最近地緣政治局勢愈趨複雜,難以想像西方國家會轉向大量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

至於虛擬貨幣如穩定幣等,目前還在起步,持有者不多,流通量小,也沒有發揮計價功能。事實上,最主要的穩定幣都跟美元掛鈎,反映美元無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系統,由於已維持一段長時間,金融市場陸續發展出很多以美元為核心的資產,這些資產市場既深且廣。譬如美國國債被視為國際安全資產(global safe asset),國債流通量高、交易頻繁,持有美國國債的投資者不擔心賣出時無人接手,而要承受較大折讓。大家普遍接受美國國債作為貸款抵押品,這是市場共識。

此外,由於美元資產流通量大,也發展出以美元為基礎的衍生工具市場,例如期貨、期權和掉期市場等,這些市場更便利國際機構和個人以美元交易,進一步鞏固美元地位。另一貨幣如要挑戰美元,需另起爐灶,重新建構以另一種貨幣為基礎的資產系統,談何容易。

美元武器化

衍生新國際交易系統

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制度,賦予美國一種特殊能力,就是美元武器化。美國對伊朗、俄羅斯等實施嚴厲的金融制裁,限制其使用美元和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等國際支付系統,對這些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有見及此,為規避這些強大的制裁,有國家想減少美元及以美元主導的支付系統對其的影響,無可厚非。例如俄羅斯為應對「斷SWIFT」,發展出一套名為SPFS的支付系統,以圖突破西方封鎖。歐洲發展出INSTEX支付系統,以支持英法德等國與伊朗交易。中國建立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以防遭受制裁。

雖然這些系統繞過美元跨境支付,但基於上述原因,單憑這些金融基礎建設,沒有強大的額外誘因,難以吸引很多人使用。例如,CIPS的支付總額目前只是SWIFT的0.3%。在〈美元霸權優勢難破〉一文(2020年7月7日《明報》),我早有詳述。

那麼,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否無法動搖?我認為如果美元制度動搖,可能是基於對美元的信心危機,但不是因為美國對別國施以金融制裁。剛才提及一些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債被視為國際安全資產,全球不少財富都是以美元計價的安全資產方式儲蓄。但當愈來愈多國家經濟發展、累積財富,各國對這些美元計價的安全資產的需求會上升。

當然,美國可以一直發債來滿足這些需求,惟發債也代表美國向別國借貸;當借貸相對美國的產出愈來愈多,到有朝一日還不起錢,國際投資者不會一直持有這些資產。這就是國際金融中所謂的「特里芬難題」(Triffin’s Dilemma)。

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部分投資者賣掉美元資產,轉投其他貨幣資產。這樣,其他貨幣有可能與美元一同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成為多極國際貨幣制度。但這短期內不會發生。

參考資料:

.Serkan Arslanalp, Barry J. Eichengreen, and Chima Simpson-Bell (2022). The Stealth Erosion of Dollar Dominance: Active Diversifiers and the Rise of Nontraditional Reserve Currenc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P/22/58.

.Marco Cipriani, Linda S. Goldberg, and Gabriele La Spada (2023). Financial Sanctions, SWIFT,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37, No.1, pp.31-52.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