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但使情真千里近 無情對面是山河——從港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港府及立法會議員到粵港澳大灣區訪問交流,已經回港。總體來說,此行達到官方目標,介紹大灣區成績,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交流,為日後進一步融合作準備。對這類活動,民間反應各異,有關心的,也有不關心的,此乃正常現象,令我想到宋代辛棄疾的《定風波》詞:「聽我尊前醉後歌,人生無奈別離何。但使情親千里近,須信,無情對面是山河。」辛棄疾充滿愛國情懷,與愛國詩人陸游雙峰並峙,其精粹在於「情親」和情真,故化為今天標題。以此促進活動的效果,擴而充之,方能事半功倍。

(1)交流觀摩 實有必要

──對於不同形式的交流、觀摩、對話、溝通、實地調研,我歷來不反對,過去亦不斷身體力行。其實,從中國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再起起跌跌,如今相對穩步,經歷不少風浪,必須前後對比,才能鑑往知來,明白今天的中國來之不易,同時了解仍有很多弊病要革除和治理。所以不能孤立單一畫面和角度看問題,必須在增加感性認識的同時,掌握全面的新情况和動向。

──回顧昔日一些事例,感慨猶深。各方了解國情,有各自的方法,官式和民間渠道均可。官方安排的,有時可以參觀一些平時沒有機會看到的內容;民間進行的,則可看到民間重視而官方忽視的另一面,兩者不宜偏廢。

例如多年前曾安排本港的大學新聞系學生,以正式記者身分採訪全國人大會議,10名浸會大學學生成為首批同類活動的先行者,並獲機會在直播中提問。這對增加年輕人的國情認知很有幫助,其後擴展到其他大專院校。

又以香港記者協會為例:國際記聯在「六四」杯葛中國,但香港記協在「六四」後3年,率先到北京和上海訪問交流,一年後又在北京舉辦交流班,是「六四」後首個同類的新聞界活動,後來更協助國際記聯恢復與內地官方接觸。港澳辦前主任魯平來港舉行聽證會時,香港記協也應邀出席。

再早的事例更有特色。1980年代初,內地剛改革開放,最早到內地交流、訪問甚至義務講學的人,不少是今天被視為「反對派」的泛民人士,其中一些今天更變成階下囚。當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廖瑤珠(已故),乃協助推動的典型人物之一。我們在上述個案也有所參與。

可惜由於各種原因,今天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此情可待成追憶」,值得反思。

──我提及上述事例,旨在說明交流、溝通的理念:不接觸則沒有判斷的基礎,或判斷基礎相對薄弱;接觸不一定被影響,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其後還可接觸其他方面甚至相反角度的材料,兼聽而思;思考和判斷後可以保持原有看法,也可以實事求是地調整看法而不失立場。理智者重溝通,不理智者拒絕和阻礙溝通(中外如是,官民同理)。接觸不等於被統戰,但接觸也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接觸和研究後才能提出可行性高、操作性強的建議。官方對不同意見甚至批評,應理解為愛國多元化的價值體現和堅持。

(2)交流須講求質量和透明

──交流、溝通、觀摩、學習是相向的;宣傳可以是其中一環,但不是重點,而且必須重視實際效果。例如接待參觀的一方努力宣示成績,乃人之常情、中外如一;惟官方則適宜調校宣傳口徑和力度,讓事實和公眾多說話,勝過敲鑼打鼓的自我宣傳和刻板式教育。昔日很多事例說明,眼前的單向式宣傳表面有效,但事後擴散的反宣傳作用更大。曾有不少青年和學生團獲接待到內地參觀訪問,看到很多豐功偉績,與有榮焉;惟回到住地發覺,上網困難重重,大家都被「保護」起來,觀感截然相反。所以,交流、引導以至教育,也要講求質量和實效。

──交流、溝通、參訪之類的活動,適宜盡量擴大透明度,否則外界對公開的內容也會存疑,或用另類眼光看待,對官方的正面宣傳已產生自然的免疫力。以這次大灣區之行為例,隨行香港記者也不能輕易採訪,多由參觀者轉達,客觀效果就是連正面的內容都不能報道,情緒上也不想報道。

又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為例,除了出席「國安教育日」,外界無法從公開渠道看到他的其他發言,很多內容都是閉門進行。當然,不少國家也是這樣,只有禮節性的拍照;但不論中外,民間的反應普遍是感到官方閉門造車,甚或閉門製造「不利於民」的政策。也許官方希望創造既定事實,讓香港政治文化向內地靠攏;惟上述客觀效果對官方而言,也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未建民信先增民慮。何必呢?

──交流、溝通亦要講技巧和逐步創造成熟的條件,而且必須是雙方同向進行。多年前,立法會議員(包括泛民)先後到廣州和上海訪問。在廣州,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接見,有泛民議員問了「六四」的問題,張德江不是中央官員或發言人,同時認為此行不涉粵港兩地交流以外的事宜,回應了一句「話不投機半句多」。當時也有泛民議員談及民生問題,其後還在珠江岸邊跑步,體驗平民生活。

在上海,「長毛」梁國雄因有政治口號的服飾,到埗後被要求折返;若干泛民議員取消行程同返,其他泛民議員則繼續行程。2009年立法會議員往四川大地震災區視察,原已可以隨行的「長毛」在出發前一刻被拒,其他泛民議員照常出發。官方擔心活動的初衷「被騎劫」,轉移了焦點,有其角度,但也可以靈活一點。可見各方均要研究:在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情;在交流和溝通問題上,怎樣達至技巧和時機上的成熟,以及策略上揮灑自如的嫻熟?

(3)「幫倒忙」屢見不鮮的原因

──交流講誠意,求真求實,其意可嘉,但還須看如何落實。奇怪的是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何故又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產生「幫倒忙」效果。以夏寶龍訪問立法會為例,主席座位前的「立」字標誌不翼而飛,待訪問後才「死而復生和歸位」,據說是因為「拍照效果」較好。外界不知主意何來?但已引起不少聯想,包括「官方也不尊重已經完善制度後、由建制派控制的立法會」。也許原意不是這樣,惟坊間評介確實如此,何必呢?

——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是:只要政治正確,製造這些負面效果是不需政治成本和代價,既不需負責,亦不會被問責。如此這般,執行水平互相拉低,更難顯示出交流、溝通誠意。

所以,抓民意有如談戀愛;但使情真千里近,無情對面是山河。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