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AI真正破壞力 不在取代人類

發佈於

【明報文章】很多人擔心以ChatGPT為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會取代大量人類工作。但相較起來,人工智能的「偷竊」行為對內容創作者帶來的破壞,可能更加即時,也更加明顯。

科技公司微軟、GitHub和OpenAI被指控在不標明出處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大量公開資料訓練人工智能系統,疑違反版權法,正面對集體訴訟。人工智能繪圖公司Midjourney和Stability AI亦被指控,在網絡盜圖以訓練其系統,侵犯了數百萬名藝術家的版權。

ChatGPT之所以能極速寫出頭頭是道的文章,Midjourney之所以能畫出美輪美奐的插圖,靠的是機器學習,透過閱讀海量的文章和圖片來建立人工智能模型。但不要忘記,那些海量的文章和圖片都是由人類創作。在人工智能改變世界並準備賺個盆滿缽滿之際,誰去補償那些對其「智能」作出貢獻的創作人?

對創作者的「剝削」 帶到新高度

科技對內容創作者從來是一把雙刃劍。Google和facebook在過去10多年令創作和發布內容更加容易,同時也分薄了創作人的收入。例如Google會擷取網頁文章的段落放在搜尋結果,讓人毋須到網站瀏覽亦能獲知答案;facebook則分文不給內容創作者,卻在他們的內容周圍賣廣告賺錢。

生成式人工智能或會將這種「剝削」帶到一個新高度。Google和facebook要利用內容賺錢,首先得由創作人主動讓Google索引網站、主動將內容上載到facebook,屬你情我願。惟人工智能「爬文」和「爬圖」,則似乎絕大部分時間沒有徵得創作人同意,公眾甚至連它們爬了什麼內容都不得而知。

搜尋器和社交網站有機會讓創作人一夜成名;人工智能則是集各家之大成後,將生成的內容當成自己原創,然後「教識徒弟無師傅」,以「原創」內容輾壓整個人類創作行業。

不過在鞭撻人工智能之前,箇中的道德問題其實錯綜複雜。例如筆者落筆前也爬了大量公開文章,更莫說日積月累的閱讀,那麼筆者算不算「偷竊」其他內容去賺稿費?為何人工智能學習人類之後再取代部分人的工作,會引起恐慌,但人類去努力學習然後再取代部分人的工作,則被視為力爭上游?

人工智能衍生的道德問題,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然而,科技道德部門所得到的經費和重視,以及大國政府的反應,往往追不上實際需要。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