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浚賢:巴西「疑美」外交的背後盤算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之旅結束後5日,巴西總統盧拉亦率領龐大代表團國事訪問中國,為期兩日半。在俄烏戰爭背景下,同為金磚成員的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均未制裁俄羅斯,互認是「東西半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巴兩國如何互動,本已備受西方關注;而今次行程期間盧拉參觀華為上海研究所、高調發表「去美元化」言論等,則進一步觸動美國朝野神經。要關注巴西當前「疑美」的外交姿態背後有何盤算,我們就必須先了解當地近年政局的演化脈絡,乃至總統盧拉本人的從政經歷。

1964年,美國扶持巴西右翼勢力發動軍事政變,並實施威權統治,其間草根工運出身的盧拉亦曾因觸犯惡法而遭拘禁。隨後巴西以不流血方式回歸民主制度,逐步攀升為左派盟主的盧拉卻屢戰屢敗,到2002年底第四度競逐總統才當選。當選後盧拉推行溫和改革政策,未步委內瑞拉「查韋斯路線」後塵,令巴西成功避免華爾街撤資潮之餘,更乘着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入飈升周期、對中國出口額倍增等順風車,一度躍升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盧拉亦在掌聲中完成其兩屆(8年)總統任期。

不過,其政治門生、繼任的女總統羅塞夫則沒有這麼幸運,任內適逢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及政壇大面積涉貪醜聞,令她在2016年被原盟友彈劾下台。同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巴西主流民意漸受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思潮牽動之餘,也開始對滿口政治正確卻貪腐不斷的主流政界感厭倦。再加上盧拉亦因涉貪被重判入獄(2019年才獲釋,2021年被判無罪),左派一時間群龍無首,全國政權遂輾轉落入極右新星博索納羅手中。

但隨着拜登上台、西方主流政治風向驟變,「熱帶特朗普」博索納羅領導下的巴西也面臨空前孤立的外交處境。事實上,博索納羅後半段任期的外交形象已轉趨務實,可惜其對外政策終究難以擺脫孤立主義的陰影,甚至繼續對俄國總統普京等「捍衛基督教保守價值」的陽剛專斷型領袖產生共情。

盧拉促進國家利益的策略

俄烏戰爭爆發後,博索納羅批評西方對俄制裁。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抨擊西方在俄烏戰爭中「拱火」的中國,倒也沒有因此增加對博索納羅的偏好;畢竟左派出身,且昔日執政時已積極推動對華經貿關係的盧拉,才真正符合北京對巴西新總統的期待。

今年1月盧拉重新擔任巴西總統,「反特朗普主義」成為維繫盧拉和拜登的紐帶,兩國政府進入短暫蜜月期。「巴西版國會山莊事件」平息後,盧拉隨即於2月訪問華府。除了感謝拜登於關鍵時刻「守衛民主」,盧拉亦試圖透過有限範圍內的「價值觀外交」,譬如強調雙方在氣候、反種族歧視等課題上的共識,來拉近跟拜登政府乃至西方陣營的心理距離。

只是青年盧拉曾親歷巴西民選政府被美國參與推翻所造成的不公,其第三世界左翼意識形態根深柢固。對盧拉而言,在穩住對美歐關係的同時,深化與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金磚國家等非西方勢力的合作,並讓後者制衡前者,才是促進巴西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

中國成金磚國家「破風手」

近年「新冷戰」國際格局正在成形,中俄本應同樣是抗衡西方的「超級砝碼」,但去年普京悍然發動對烏戰爭卻連番失算,外交及經濟形勢一片狼籍。作為美國眼中「唯一有意向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美國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兼巴西最大外貿伙伴,中國自此成為「金磚單車隊」內唯一具備全方位實力的「破風手」,以及令盧拉戰略構想得以運轉的最大希望。

為收「制衡外交」之效,盧拉早在訪美前後便已宣布3月底訪中,後來卻因其出發前患肺炎而被迫推遲。中巴政商界倍感失落之際,迅速康復的盧拉就堅持立即重新安排中國之行,最終把訪華日期定在4月而非5月——應日本政府邀請,盧拉將於5月19至21日飛抵廣島出席G7(七國集團)峰會擴大會議。

外界本來預期大病初癒的盧拉或會顧及地理因素,把上海和北京行程置於廣島前後,但他卻寧願在短短6周內兩度往返南美和遠東,都不肯容忍G7的鋒芒覆蓋國際媒體對巴中互動的關注度,足見其對中國「制衡美國」的戰略價值寄予厚望。

作為「新冷戰」另一主角,美國毫不掩飾對盧拉行程的密切注視,3月底盧拉訪華未遂前夕,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罕有邀請拜登政府官員專場討論「美巴關係之未來」,會上兩黨多名議員均就巴西靠攏中國的政經形勢表達憂慮。

相關憂慮亦隨事態發展而愈演愈烈:盧拉雖優先訪美,訪美規模卻與近300名政商界高層訪華的「豪華陣容」形成巨大落差;其間盧拉應邀參觀華為研究所,而華為是今年美國政府的加碼制裁對象,彭博新聞社直言盧拉此舉「可能觸怒美國」;在北京會見中方官員並談及全球治理議題時,盧拉指出巴中除商業利益外,於構建多極的新國際秩序方面亦有共同政治利益。

以俄烏戰爭自抬國際身價

中國為巴西擔任「破風手」的同時,國力驟減的俄國則淪為巴西藉「勸和」自抬國際政治身價的踏腳石。俄烏戰爭一周年前夕,盧拉支持聯合國大會譴責俄羅斯的決議(巴西成為唯一投下贊成票的金磚國家),隨後還公開婉拒普京發出的訪俄邀請。盧拉試圖抓緊俄烏戰爭下「俄羅斯一票否決聯合國安理會所有反戰決議」的實例,突顯大國否決權的荒謬,並增強其主張推動「多邊國際新秩序」的說服力。

然而或許是出於同樣的現實地緣政治考量,也或許是馬蹄鐵理論(horseshoe theory)奏效,盧拉的俄烏戰爭觀點實在與其政敵博索納羅甚為相似,例如他亦抨擊北約軍援烏克蘭、聲稱「俄烏總統對戰爭負有同等責任」等。不同之處在於,盧拉全無極右孤立主義的包袱,可心安理得按照「第三世界大團結」的價值取向,在國際舞台上大搞合縱連橫:他拋出「和平G20」方案,即呼籲國際社會參照2008年金融海嘯後召開G20峰會、化解經濟危機的模式,成立一個由巴西等「非鼓勵戰爭國家」組成的「和平俱樂部」協助調停,並公開提出「俄羅斯撤出烏東、烏克蘭放棄克里米亞」的可能。

而隨着馬克龍就台灣議題表露軟化立場,盧拉更決定趁西方陣營內部出現裂縫的時機,於訪華期間高調發表「去美元化」言論:他支持其門生羅塞夫到上海出任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並在後者的就職典禮發表措辭強硬的演講,質疑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嚴苛、扼殺弱國經濟,呼籲金磚國家採用本幣結算、直接以所在地貨幣為項目融資等。

藉「和平G20」方案 推動非西方國家串聯

事實上,金磚成員以至不少石油富國均對西方陣營動用美元、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等「金融武器」單邊對俄制裁深感不安。從美國視角出發,盧拉「勸和」與「多邊主義」這兩大主張背後隱含「反北約」和「反美元」議程,且試圖以組建「和平G20」為名目,鼓動上述非西方國家在新平台上加速相互串聯和綁定;再考慮到中國「自知在俄烏議題上的中立性不足」(畢竟中俄公開稱建立「無上限」關係),美國甚至有理由懷疑,巴中是否已就「和平G20」的操作方向談妥角色分工,即方案由表面上較不親俄的巴西在幕前積極推銷,而中國則在幕後出謀劃策。

對美國來說,接下來的G7擴大會議將會是重要風向標:盧拉作為本屆唯一獲邀的拉美國家代表,若其屆時發言尚有顧及東道主日本,乃至西方陣營的體面,他最近的疑美言論則大可被模糊理解為其「左右逢源」外交策略的其中一環;反之則可以預見,美巴關係將步入難以逆轉的低潮期。

而假如明年底美國總統大選是由共和黨,甚或(與盧拉積怨不淺的)特朗普路線勝出,雙邊關係只會變得更錯綜複雜:到底是巴西會在盧拉帶領下全面倒向中國,抑或盧拉政府將在美國某種極限施壓下被迫讓步,甚或倒台?但無論如何,屆時的俄烏戰爭狀况、中美博弈等域外形勢,都勢必為美巴外交帶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浚賢]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