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考生:學包容不同立場 批判思考畢生受用

發佈於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科步入歷史,末代中學文憑試(DSE)通識科昨舉行,明年不設補考,全面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只評及格與否。以後沒有通識科,有考生感傷心和可惜,指通識科使她學會批判思考,讓她畢生受用。有通識教師難忘課堂啟發學生定立志向,「用自己的綿力令社會進步,有宏大的心態」。

DSE最後一屆通識試有近4.5萬人報考,昨在東區一個試場應考的李同學,對通識科畫上句號感傷心和可惜,她認為「今日香港」單元最能訓練批判思考,覺得公民科未必做到,「(通識科)最重要教懂我批判思考,這很重要,不似其他科要死背硬讀知識,大家看問題時會雙向思考,有正面和反面,也包容不同立場」,在通識科所學使她畢生受用。同行的梁同學稱,通識科與別不同,內容涉獵個人層面至全球視野,「令我幾開闊到眼界」。

教師:難忘學生受啟發讀政治

廠商會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馮凱玲說,此科使學生留意新聞時事,難忘有學生在大學選科時,稱受通識科啟發,報讀政治或政策研究等學科,「問入讀相關學科的學生時,他們說讀通識科,尤其讀今日香港(單元),啟發他們(思考)如何用自己綿力令社會進步,有宏大的心態」。

昨日是通識科第十二年DSE考試,歷年考題曾涉及本港政治光譜、議會「拉布」、元旦大遊行、行政長官選舉條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間的兩難等政治議題。

通識科推行期間不時受質疑。2014年「佔中」和2019年反修例運動,建制派和前特首董建華分別將社會情况歸咎於通識科。在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稱要糾正通識科被異化的問題,「教育不能成為無掩雞籠」,同年教育局宣布「改革」通識科,翌年將新科冠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且規定學生內地考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