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天下求治見治難 群邑得理天下安——從區議會制度變化與今昔對比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港府昨天公布未來區議會的有關制度,詳情請參閱新聞報道,在此不詳列。本文多談一些今昔對比,從而思考今天的改變反映什麼問題;更長遠的是,怎樣才能達至「善治」?忽然記起晚清年代被稱為「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的郭嵩燾(今天官方是否認同?不得而知)《送吳之官浙江》之句:「天下求治見治難,群邑得理天下安。」簡而言之,取得民心才是最大的安全和安心,千古之理如一。

(1)對比不同階段的歷史

──從宏觀角度看,今天港府的某些制度取向,與當年港英政府在1990年代前的情况頗有相似之處;容或理念和出發點不同,但不少制度給人的感覺,以至實施後的預期效果,確有類同。當年港人要求「八八直選」,港英政府死不落實;後來為了在「後過渡期」爭取更大的影響力、爭取民意支持和好感,才計算時間和步驟,像擠牙膏一般,逐步釋放區議會、市政局和立法局的少數民選議席,但最終目標仍是所有政治機器都絕對掌握在政府手上。

今天港府改變區議會制度(包括「選舉」和日後運作),與早前修改立法會制度如出一轍,是在「完善之中牢牢掌握全面管治權」。有建制派人士認為,不能把兩個不同性質的政府相比。惟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主流民意,大家關注的是實際公民權利的體現,包括選擇權和參與權。如果忽視這些具體問題,那麼,不同性質的政府都會出現同樣目標和結果。

──當年港英政府也實行委任制度,引起反對,而反對聲中包括傳統左派,因為他們認為港英政府委任的都是「同聲同氣的人」、「明益自己友」。必須指出的是,當年的「傳統左派」一詞,跟今天的「建制派」概念不同,與近年形成新的建制圈子更不同。今天的建制派中,當年也曾支持港英政府的委任制,就像今天特區委任的模式和方向相若。所以,重點不在於委任制度是否有需要,而是在於怎樣委任、按什麼標準委任、委任什麼人。從這個角度看,人選雖不同,但性質無異,只是按需要而換了角色,還有怎樣處理僧多粥少的問題而已。

──自從2014年正式提出「牢牢掌握香港全面管治權」後,具體行動不斷落實,已是一行到底的大勢。如今改變區議會制度,可說是管治架構的最後一個基層板塊(惟不是底層板塊)。再看具體內容,從委任席位、間選席位和分區直選的「442」比例可見,官方控制的力度不言而喻。此外,提名門檻和審查資格收緊,分區直選的選舉元素更買少見少,這亦間接限制了選民的選擇權。雖然官方可以排除眾議、一意孤行,惟只會出現郭嵩燾說的「天下求治見治難」後遺症。

(2)弄清一些概念 有助施政

──什麼是真正的安全系數?我想,無人從根本上否定國家、社會、集體和公眾安全,亦不會一概反對;在一般層面上,也會主動配合。但即使這些安全有凌駕性,也不應排除個人安全,更何况是法律上容許的政治權利和選擇性。各種安全概念的關係、位置和互動,必須理智處理,而不是強化彼此的排斥性和對立性。

在現代化社會和政治管理學上,安全系數一般達到70%至80%,已是可以嘗試的門檻,這是很多國家和社會實踐的經驗。內地也許不認同,惟不妨先行參考,尤其值得參考「保證了七、八成安全系數而能達至有效管治和控制」的例子。末代港督彭定康,1992年委任董建華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回歸前立法局的設計,也讓傳統左派和親北京人士擁有若干席位,但不影響港英政府管治。1996年,李登輝在台灣推動首次總統直選,民進黨派彭明敏參選。李登輝計算有八成機會當選,於是推動直選,結果同時贏了選舉和民望,更方便他日後執政。

香港回歸後的行政主導和選舉制度變化,其實保證了港府的主導性,只要有足夠政治智慧和技巧處理各種困難,同樣可以有效管治。可見,現代政治毋須百分之百控制,也可達至絕對控制的效果。

此外,政治制度的鬆緊與信心程度掛鈎,也是現代化政治的一個標準。人類實踐證明,制度愈是適度寬鬆,反映官民的信心愈大;相反,制度愈緊,官民彼此信心愈小。可見,是正比還是反比,都涉及治理效果。

──何謂「善治」?善治不是「治善」(治理善良的人)和只靠「整治」(按官方意願修整治理機器)。多個民意調查顯示,市民支持港府努力改善民生、搞好經濟,「由亂到治」,惟更希望體現「由治及興」的實際行動。怎樣恰如其分地分析「以前行錯路」?各方都應研究,因為以前和現行制度多是官方認可才推行,容或出現枝節而未能達至官方目標,但不宜只按今天的需要來否定過去一切,包括官方自己的設計。例如通識教育就是回歸後設計的,善用則治;日後的各種教育,同樣必須真正善用,否則民間也會有所反彈。不知什麼時候又要改變?

(3)「姜濤灣」引起的思考

──在這裏插一個看似無關的話題,就是近日銅鑼灣變成「姜濤灣」,人山人海,警方妥善處理,秩序良好。我適逢其會,發現很多不是「姜糖」(藝人姜濤的粉絲暱稱)的人也不約而同,到此一遊。何解?多數答案是:不能說!不好說!不消說!不便說!不想說!不需說!不堪說!只是不想獲得批准,也毋須獲得批准,就來了!這些現象反映什麼?我不懂,願請教高明!

──官方強調應該「去政治化」,但其實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法。官方稱日後區議會的功能應「側重諮詢」,主席由民政專員擔任,他們不叫「政治化」,但卻是行政化。所以,改變制度後的區議會,參選情况和投票率多少?無人能準確預測,值得觀察。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區議會已是管治架構的基層組織,但還有其他底層組織,會否有所改變?市民的投票權或資格,會否有新變化?都牽涉到能否「群邑得理天下安」。我無意危言聳聽,只是及早關注,廣泛討論,取得主流共識更好。總之,官民可以同力,但須先爭取同心。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