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別學優:中大改革校董會方案反映的「香港故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於反修例運動期間,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對運動的支持,一度令其獲得「段爸」稱號,卻也同時引發建制派不滿。即便「段爸」早已「洗心革面」,與其他大學校長聯署支持《港區國安法》、擔任李家超競選辦公室主席團成員等,去年段崇智獲校董會批准續任3年時,建制派中仍不乏討伐聲音。其中,3名身兼中大校董的立法會議員張宇人、鄧家彪和劉國勳,更於去年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議案,建議改革中大校董會。

有見及此,中大特意組成由陳德霖領導的專責小組討論改組方案,校方於4月17日公布結果,重點包括:(1)校董會將減少整體人數,由現時的55人,減至介乎25至34人;(2)由現時1:1的校內外成員比例,增加到1:1.64至1:2.13,促進外界問責;(3)校長和常務副校長須由校董會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成員通過,取代現時「由校董會接獲校長遴選委員會意見後聘任」;(4)校董會主席、副主席和司庫,由校監(特首)直接委任;(5)設立本科生與研究生各一席位。

會議效率或許無關人數多寡

猛然一看,變動看似很大,但筆者認為變動並不會為大學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與其了解新方案之利弊,或許了解改革方案如何反映政府的「香港故事」,會來得更為有趣。

改革方案提倡減少校董人數,陳德霖稱現時人數過多,令開會難有「效率」。但這論述與香港立法會的改組方案互相牴觸。最新一屆立法會議席由之前的70個增至90個,筆者不見開會或審核議案之效率有所降低,反而有所提升,不懂為何提交修例的議員會支持減少校董人數。

不過效率或許並非人數多寡問題,而是攸關反對聲音一事。中大校董會與其他大學最為不同之處是,中大向來沒有學生校董。而其實2009年中大就曾建議設立兩名學生校董,其中本科生校董由學生會會長擔任;惟當時條款訂明,會長尚須校董會委任才可擔任校董一職,而並非當然地出任職務,引起學生群起反對,方案因而束之高閣。

本次改組方案倡議得到校董會「高效率」的贊同,同時亦缺乏如學生會等團體反對,假若是次方案獲得通過,則正正體現了香港由亂到興的「高效率」繁華一面。

改組意義何在

改革方案中最無可厚非的,或許是增加校外校董人數。中大確實為一間受政府、公眾資助的大學,接受外界問責,理所當然;而增加校外成員比例,也是教資會一直以來對各大學校董會/校委會的建議。惟中大校董會雖稱不上完美,但除了「暴大」之名,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中大有任何嚴重忤逆社會利益之事,這令我不禁思考改組的意義何在。

當然,新方案對校長的「復仇意味」與政府對大學施以更嚴格管治的意欲昭然若揭,但中大「暴大」之名與段校長在反修例期間的「爭議表現」,早已成為歷史。正如上文所說,「段爸」早已「洗心革面」,而在國安法推行近3年後,大家早已了解現時紅線處處,對我的教授、同學與學生來說,自我審查已是如「避免抄襲」等必備的學術基本功。

比起引起阻嚇性或寒蟬效應,我覺得改革校董會方案,更像是3名立法會議員在缺乏泛民議員的情况下,無事找碴卻不知效果何在的一套「大龍鳳」。機管局今年浩浩蕩蕩宣布免費送出數十萬張來港機票,惟有得獎者投訴須繳付上千元的附加費,並聲稱能直接購買其他同等價錢機票來港。看來改革校董會一劇,正與其他「說好香港故事」活動一脈相承。

我希望議員一旦在改革方案通過後,能繼續鞭策學校改革,全力驅除中大內的「境外勢力」,爭取連根拔起由當年殖民政府引入的外來樹種,並以區花洋紫荊代之。洋紫荊樹為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的雜交種,不能結出含種子的花,為一「不育」植物,「佛系」的我正正看中其「奼紫嫣紅,無乜鬼用」。

作者是中大文化研究哲學碩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別學優]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