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振昇:辦法比困難多 政府要下大決心釋放勞動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勞動節剛過去,「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正是勞聯的主要倡議之一。本系列首3篇文章,分別探討了勞顧會機制及審批原則、部分行業難以引入新血的原因、輸入外勞對本地勞動市場及社會整體的影響,以指出輸入外勞只能解決眼前一部分問題。從積極的角度而言,釋放本地勞動力、提升科技才是帶動整個社會轉型之道。

勞動參與率見新低 政府需有新政策應對

早前勞福局長表示,政府人力政策以本地人才為主,他每天每刻都設法盡可能發掘本地潛在勞動力。局長形容自己的工作有如「扭毛巾」,也許是指在失業率較低的情况下,要再發掘勞動人口的難度非常高。

然而在經濟活動趨向「零散化」的情况下,以原有方式計算失業率,指香港差不多全民就業,是否一個有效的參考指標?現行政策和配套是否已提供足夠誘因,讓勞動參與率較低的群體都能夠在勞動市場找到合適工作?當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成為香港以至全球趨勢時,我們又能否如其他國家一樣,把握契機,讓經濟活動朝着升級轉型的方向發展?

根據統計處數據,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由1981年的65.2%,跌至2023年2月的57.9%新低。這當然跟人口老化有關,但再仔細分析的話,也不難發現60歲及以上勞動人口參與率急跌,由55至59歲的68.8%,降至60至64歲的48.8%。

如果從性別角度分析,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由35至39歲起逐步下滑,由77%跌到55至59歲的59%;相對中年男性,中年女性的平均勞動人口參與率低大概20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亦遠遜多個先進經濟體的婦女相應數字。據政府2021年香港女性及男性勞動人口特徵報告,現時約有60萬名婦女因照顧家庭而沒有工作。中高齡人士與婦女的勞動力,根本未被有效釋放。

婦女與中高齡人士面對的困難

據婦女事務委員會在2020年所做的研究,照顧孩子是女性不找工作的主因。海外經驗顯示,加強幼兒照顧服務是「提升女性就業」最有效方法之一。勞聯接觸很多個案,只要解決到照顧孩子問題,大部分婦女都會投身工作;惟香港的託兒及照顧支援長期不足,服務時間過短、收費過高和服務地域錯配問題一直存在。就算一些有孩子的前專業婦女有能力聘請外傭,都難以重投職場,原因是她們很難找到符合經驗和期望的工作。雖然政府推動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但僱主參與主要是自願性質,反應不甚踴躍。

目前鼓勵僱主聘用中高齡人士的主要措施則為「中高齡就業計劃」。當局透過向僱主發放培訓津貼,鼓勵聘用年滿40歲或以上的求職者,並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然而2017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只有2700多人參與該計劃,2019年審計報告指只有兩成的合資格僱主有申請。據工會反映,原因之一是申請手續繁複,如要求僱主和僱員均要在勞工處登記、撰寫培訓計劃等,而且計劃中近七成半個案的薪酬低於1.4萬元,加上僱員在培訓期沒有津貼,這都令成效大打折扣。

可見,政府需要額外政策才能推高婦女與中高齡人士的勞動參與率。新措施應該更針對不同背景婦女(包括基層、專業、少數族裔婦女)的特殊需要,並探討可激發就業的誘因等。此外,在人口老化大趨勢下,內地、南韓和台灣當局等亦相繼以更進取方法提升中高齡者就業,例如南韓就選定160種適合中高齡人士就業的職業、政府機關或政府出資的事業單位,決心在3年內看到成果。

與其依靠外力 何不升級轉型

除釋放勞動力外,疫症期間以應用程式下單、電子支付、機械人送餐等科技,在港逐步普及。為應對人力不足,飲食業界已透過減省工作流程、優化管理,以減輕前線員工負擔。他們深明一點,就是當勞動市場的空缺多了,如不改善工作環境,就很難留得住員工。故部分僱主會寧願把資源投放在經理等管理職位,而非只把焦點放在「請不到人」上;改善晉升階梯,有助吸引年輕人入行。

我們亦明白,小型食肆轉型的能力有限,惟大型連鎖食肆絕對有條件以科技和管理解決問題。同樣道理,當建造業可透過組裝合成等方法提升生產力和成本效益,計算人力需求的方法自然需調整。如本系列文章提及,原本依賴外勞的新加坡在疫症期間出現嚴重人手不足,故部分行業已改用機械人,一些原本由外勞負責的工作將永久被取代。當地政府亦給予業界資助,讓他們購置可提升效率或取代人力資源的科技設施,發展方向遠比香港清晰,亦讓社會毋須再糾纏於應否繼續擴大輸入外勞的難題。

當問題可從科技及管理的角度解決,各行業還真的需要引入幾萬外勞以維持營運嗎?綜觀全球應對人口下降及老化的措施,我們實在不缺紓緩問題的方法,只欠決心。

(香港勞動力配置系列 四之四)

作者是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振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