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徐英偉:美總統選戰開打 對華政策如何走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大選明年舉行,戰幔隨着年屆八旬的現任總統拜登上星期宣布競逐連任而正式揭開,並繼續以民主、自由為主軸。外界預期,大選將再成拜登與前總統特朗普的對決。環球政治形勢複雜,由民主黨繼續入主白宮,還是輪流更迭由共和黨執政,將如何影響對華政策?

雖然美國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不希望再出現拜登與特朗普對決,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兩人再次對壘的情况很可能再上演。

特朗普的政治定位讓選民對他愛恨分明,支持者認為其強悍能為美國帶來更好發展和改變,特別是他的「美國優先」政策,認為特朗普重返白宮將是美國政治回歸正軌的證明;反對者則批評他任總統時,為國家帶來分裂和破壞,再做總統將加劇社會撕裂。

至於拜登又如何?選民對他年事已高表示憂慮,關注他若連任的話已82歲,能否應付總統職務?亦有人認為他在任的表現不理想,對移民、國內安全、經濟等議題,缺乏有效應對方案,連任或令上述問題惡化。但民主黨在去年11月中期選舉成功穩住參議院控制權,鞏固了拜登的黨內支持,亦有不少人相信他是阻止特朗普當選的最佳希望。

美國總統選舉尚有一年半時間,最終鹿死誰手,仍待觀望。民主、共和兩黨對華態度的「往績」如何?先看看共和黨過去的對華態度。該黨以往採取較強硬態度,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試圖挑戰美國在全球事務的地位和影響力。共和黨強調中國在貿易、知識產權、人權、網絡安全等議題的不公平行為,甚至主張採取果斷措施應對中國崛起,例如特朗普任總統時曾對中國實施高關稅、加強技術出口限制、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等。

而民主黨表面上認為應與中國建立良性關係,似乎更注重對話和合作,然而在不同議題上,對華態度亦強硬,例如曾在南海問題上支持菲律賓等國對爭議島嶼的主權主張,並派遣軍艦採取「自由航行」行動;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如曾對多種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以迫使中國實施更公平的貿易政策。2021年,拜登政府針對有關新疆維吾爾族的西方媒體報道,制定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中國涉及維吾爾報道的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同年又制裁多家中國科技公司,禁止美企向其出售關鍵技術和設備。

料不會因選舉而有根本變化

選舉一向是政黨闡明立場的時機,美國對華政策會否因選舉而更激進?從歷史軌迹來看,大選候選人或會在選舉期間加強對華的妖魔化及強硬立場,以示他們維護美國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決心,爭取選民支持;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例如在貿易上打壓中國、針對人權問題及技術保護主義上相對一致,相信不會因選舉而發生根本變化。

美國過去對其認為具威脅的「假想敵」國家,無論在經濟或軍事方面,都實施不同打壓措施。於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日本汽車、電子、鋼鐵等產業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令美國當時視日本為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於是對日本汽車出口實施限制、對從日本進口的電子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等。美國當時亦批評日本的經濟模式,認為對方採取保護主義,對外國公司和產品施加限制。

美國對俄羅斯從冷戰年代一直採取強硬態度,近年更向俄國施以不同制裁,包括凍結俄國領導人和企業家的資產、限制能源出口、禁止向俄出口技術等;同時採取一系列軍事部署,包括在東歐國家派遣部隊、於波羅的海地區增加軍事演習等。

選戰中轉移視線 外交議題乃常用工具

近年中國的經濟及科技迅速發展,相信新一輪美國總統選戰不會改變他們對「假想敵國家」的強硬立場,甚至可能提升貿易限制、增強軍事部署甚至不同形式的制裁,以維護美國自身國家利益——尤其是美國內部的經濟、失業等民生議題未見起色,若要在選舉期間轉移視線,外交議題是一個常用工具。

對上兩屆美國大選結果,有海外朋友向我分享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不論是2016年希拉里對特朗普,或是2020年特朗普對拜登,當地媒體都有分析選民利用了「lesser of two evils」(兩害取其輕)為投票決定的因素。但邪惡就是邪惡,大惡、中惡還是小惡,其實有多大區別?

作者是前民政事務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