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廚房說書人:紅燒肉及它的那個年代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日讀到一個訪問,說「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當年陰錯陽差,因一碗紅燒肉,而踏上航天路。話說,1950年他正在哈爾濱讀大學,那年元宵節午飯後,原本打算去姊姊家,「但一聽說晚上又有紅燒肉吃,我就想着吃完再回去吧」。不料晚飯時,領導突然到飯堂,說空軍要人,叫有意者立即報名,軍方即場挑選,結果孫被選中,且話走就走,即晚登上赴京列車。就是這樣,孫從此畢生奉獻中國航天事業。

今天大家講究健康,提起紅燒肉,想起脂肪和膽固醇,都心生抗拒,但曾幾何時,在油水和營養嚴重不足的年代,它卻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美食。

當中最出名的首推毛澤東,他極愛吃紅燒肉,且不肥不吃。

毛澤東念湖南第一師範時,同學每周也會打「牙祭」,到周六,毛就會帶回4斤帶皮五花肉,烹調不太講究,只是用湘潭老抽醬油加冰糖,再加點酒和茴香,放在鍋裏用慢火來煨,之後,近10人一桌,吃個鍋底朝天。

「同志門,肥肉才補腦子!」

到內戰期間,為了指揮打仗,毛經常不眠不休,打贏仗後,總愛叫隨從為他搞碗紅燒肉,說吃肥肉有助補腦。有次軍中又煮紅燒肉,每人分到一碗,有士兵投訴分到的盡是肥肉,恰巧,毛澤東走過,聽到後卻把自己那碗瘦肉倒回鍋子裏,再盛了碗肥肉,笑着說:「同志門,肥肉才補腦子!」

建國後,貴為國家領導,住進北京深院大宅,但飲食習慣卻仍舊沒變,太太江青嫌肥膩,對長者不健康,叫隨從不要供應,毛知道後,二話不說,索性跟江清分灶吃飯,各吃各的,以免妨礙他吃紅燒肉。

有趣的是,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樞」音書,但願王小姐記得,以免下次頒獎時遇上又再尷尬),政見該與毛南轅北轍,但卻有共通點,就是同樣喜歡紅燒肉,且更是其拿手菜式。

「筲箕灣有紅燒肉食」

話說以往每逢農曆新年,修院裏廚師放年假,為了讓神父有「住家飯」食,不用捱飯盒或外賣,陳都會特地返所屬慈幼會,親自下廚,煮番幾味,讓神父們大快朵頤,當中最出名的就是紅燒肉。後來,這道菜愈來愈出名,住在四方八面的神父修士都口耳相傳,說「筲箕灣有紅燒肉食」,於是一擁而至位於筲箕灣的慈幼會「開飯」,好不熱鬧。(順帶一提,慈幼是筆者母校。)

陳說煮紅燒肉的秘訣是要找靚五花腩,肥點也不怕,好讓入口即溶,配料還可加入栗子、煠蛋、豆腐乾。雞蛋煠熟去殼後,要放入雪櫃雪過夜,那燜時就不會散開,在蛋上劃幾刀就會更入味。紅燒肉燒好後,原鍋留過夜,到第二日慢火再煮,那就會更入味。

老一輩中國人,成長於匱乏年代,飲食口味難免受物質條件局限。濃油厚醬的紅燒肉,對於吃慣粗糧者來說自然吸引。正如毛所說,作為農民兒子,他有着農民的生活習慣。對於城市出生的你和我,生活、勞動習慣、營養條件與過往大不同,也難望大家喜歡吃紅燒肉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蔡子強​(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