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博古通今無窮意 始是乾坤絕妙詞——從近期流行曲和粵劇復興等文化現象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文化現象和社會關係,是永恒的問題,也是我很想寫的話題。近日出現一些「三文(文化、文學、文藝)現象」,正好趁機切入探討。某些傳播機構分別舉行流行曲頒獎禮,反應和評價不一;有些引起全城熱話,有些則如水隨流,過而聲細。

與此同時,港府注資1億元的粵劇發展基金早前截止報名,但似乎關注者少;圈中人更埋怨,傳媒對粵劇的新聞不大關注。種種現象使我想起明代方孝孺《談詩》之句:「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一切「三文現象」和作品(即使是舊的粵劇題材),都要扣緊時代脈搏,才有生命力,故有今天標題。

(1)實例中的時代脈搏

──近年的流行歌曲,以至其他普及和通俗文化的作品(包括電影、話劇等),獲得好評的多是寄託了市民的某種需要,同時像鏡子一般反映不同心理狀態,包括抑鬱、愁苦、迂悶、求安、希望、奮鬥……總之,能說和不能說、方便說和不便說的話,只要「中的」,就能傳誦一時,經歲月磨練後流傳後世。箇中奧秘是它們能扣緊時代脈搏、人心所向和情理所趨。有了這種生命力,才可以有所觸動。

有人問:為什麼今天的電視劇難以回復當年熱潮?難以出現《家變》、《狂潮》、《網中人》之類的經典作品?皆因它們能跟時代共呼吸,讓後代感受到那個年代的民間脈搏。近年的《IT狗》、《毒舌大狀》等作品,也因為它們發揮了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感染力和透心力。這是官式或公式作品難以比擬的。

──至於粵劇,雖有官方支持,近年演出場數逾千,還有很多有心有力的人參與其中,但為何難以吸引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我想,這不是簡單的「古老」兩字可以解釋。其實,古老也可煥發新生、歷久常青,當中有四大關鍵,簡略如下:

一是傳統與創新之別,舊劇新演和創新劇目不少,但涉及表演的具體問題,往往出現新舊不同之見。二是無論新劇或舊劇,較少以古通今,接通今天的人心和時代脈搏。三是藝術水平已不斷提高,但可以進一步提高。四是門戶問題。

由於粵劇前輩多的是,識見肯定更廣,我不敢野人獻曝。我只是想到,為什麼任劍輝、白雪仙、唐滌生的作品可以傳誦後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們可以扣住那個年代的觀眾心理及時代脈搏,並化為今人所思。《帝女花》寄意不慕權貴,敢於智取抗衡;《紫釵記》的「據理爭夫」,比喻自由戀愛(抗衡當年的盲婚啞嫁)和合情合理合法地爭取。總之,就是符合當代人的無限聯想,如此類推。所以,我把他們的五大戲寶《再世紅梅記》、《牡丹亭驚夢》、《蝶影紅梨記》、《帝女花》和《紫釵記》串詩如下,以作自勵:任白藝廊滌生齋,引我紅梅再世猜,牡丹紅梨夢蝶影,追尋帝女覓紫釵。

(2)怎樣才有時代生命力?

──我也是粵劇迷,最近遇上一些同道中人,以清朝秋瑾與李鍾嶽(在內地也是正面人物)的事迹為創作題材,我用《禪院鐘聲》試譜新詞,在此厚顏以博一粲。

歌詞背景:李鍾嶽為官公正,不欲見激烈衝突,但上級迫他剿滅大通學堂,秋瑾等人被捕。鍾嶽下令,不准刑訊逼供,眾女免受牢刑。但上命難違,鍾嶽痛下行刑令,並無奈監斬,最後時窮節見,自縊殉義;死前,怒碎衙門象徵「公正」的天平。此曲模擬兩人犧牲後的對話,說出「多棒接力賽」之思。曲詞如下:

(嶽)松原柏嶺 未如傲雪秋瑾腰 江山破落 千秋不散 斷腸烈火燒 奸官逼我 絕殺紅顏 烈女嬌;

(瑾接)仁慈若你 我已心盡領 血浪臨門乍醒 驚惡夢 悲絕徑 難得你權阻狙殺令 避了傷孤女 遮風擋雨 幸我免受獄中牢刑;

(嶽接)心中悲戚 我太不應 親殺嫩柳朝花 冰雪俠女情 忍看血淚迸 監殺行刑苦不勝 怒碎朝堂假天秤 願懸樑 到陰司 讓黃土掩我罪證;

(瑾接)莫亂作犧牲 留身 潔身 強身 壯身 千載有使命;

(嶽接)同心 獻心 明心 吐心 殉身慰亡靈;

(瑾接)仁兄應要活世間 留將寶劍赴國難 心中緊記當天恩 秋風秋雨愁煞人 凝青鋒;

(嶽接)攀絕嶺;

(合)還陽俗世 殺魔滅惡數峰青;

(瑾接)今生今世愛精英 挽救蒼生再續命;

(嶽接)競雄當秋瑾;

(瑾接)盼兄鍾嶽勝;

(合)誓要天公朗清復氣清(後段重唱一或兩遍,完)

「秋風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就義前的名句,「競雄」則是她的別名,剛好能嵌入曲詞。兩人的重點都是「今生今世愛精英,挽救蒼生再續命」,而且「莫亂作犧牲」和「千載有使命」,講求策略,一致抗外欺凌。由於功力有限,我撰此曲詞時只作玩票性質,但力求與中外時局扣緊,以達「博古通今無窮意」之效。

──不過,有朋友讀後溫馨提問:此曲是否輻射到今天香港情况?他還問:當年的「大通」是否香港的理工?當年的秋瑾和李鍾嶽是否今天的什麼人?更妙的是,他提醒我「剿滅大通學堂之日,正是農曆6月4日」,是否有何暗喻?這是我也沒有發現的巧合,不禁聞而大笑。

所以,在此自報家門:鑑古通今也有不同側重點,寫景詠情,托思寄懷,鑄愛剖心,歌頌人性,是「三文」作品自然流露的軟語強音;歷史與文藝交融,時局與文學的想像互通,才能扣緊時代脈搏。當年中共先烈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毋須事事都用「陰謀論」看待民間作品。

──這裏涉及一個重要問題:在牢牢控制管治機器之後,官方毋須無限上綱和無限想像,日後切勿進一步收緊「三文」和意識形態尺度,更不宜視之為「由治及興」的必然手段,感到什麼問題都會被人「騎劫」。這個字眼近年很流行,民眾也反對騎劫,跟着就問誰騎劫誰?其實,只要自信心寬手嫻熟,就不會被騎劫了。

忽然記起一些例子:官方曾力推、傳遍全國、歌頌軍人的《血染的風采》,在「六四」期間被民間廣泛引用,事後很快就消聲匿迹。汪明荃《勇敢的中國人》,同樣有類似命運。以前在台灣,姚蘇蓉等《今天不回家》歌曲,被蔣介石認為「渙散民心」,結果反製造台灣人對他的離心。

可見,如果在「三文」問題上「泛安全化」,只會令官方也自我騎劫起來。這是執政者自我引發的一場「沒有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的內戰」,因為外來勢力不懂得中國文化及其內涵,根本難以「騎劫」內地和香港的「三文」。所以毋須自製枷鎖,就讓民間智慧配合官方的「由治及興」,「始是乾坤絕妙詞」。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