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通識科考試是吹水考試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除了政治化爭論外,一個常見的通識科爭議是其考評方式。考試——我們稱為「評估」——講求「知識、技能、態度」。通識科與一般學科不同,相較於知識,更強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人文關懷。由於課程沒有必考內容或概念,早年常被質疑是「吹水科」、「沒有準則」;後來卻又被質疑背誦框架、「八股」。重視筆試,也被質疑對思考能力強但語文能力弱的學生不利。

通識科的公開考試分為3個部分:卷一是資料回應題,考生須就試卷提供的資料作分析及解說;卷二是延伸回應題,較強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個人見解。此外,有校本的「獨立專題探究」,即一個4500字的專題報告。

尋求一致的評改準則

10多年前開科時,有電視台曾邀請知名時事評論員試答考卷,卻得零分,引來考試無法測試考生識見的討論。究其原因之一,是考試並非時事評論,有一定的答題方式,以展示考生思考過程和對議題的理解。後來被稱為答題框架或被批評為「八股」,正由此起。惟正如學術文章有既定格式,不等於學術文章是「八股」。考試的基本表達框架,跟是否「八股」,也應區分開來。

摘錄通識科課程指引,考生應在考試中表現一些能力,例如對重要概念有良好理解,合乎邏輯和具系統性的表達,有效利用數據來作描述、解釋和推論等;基於有力理據而下判斷、提出適切的解決辦法等。因此,在考試時,強調對資料的整合和解說能力,以及清晰書寫文章的技巧。

雖然有人質疑背誦一些時事內容便可取得高分,但時事內容雖然重要,更重要是如何運用,以反映考生對概念的掌握。常見的是考生遇見熟悉課題,便悉數抄寫答題,卻偏離題旨,勤力反被勤力誤。

簡單理解通識科的考評,區區常向學生比喻:將來工作,上司要求你蒐集資料提交精簡的報告,正是需要善用數據、圖表和不同文字資料,透過整合和分析,層層推論,用清晰的文章結構,清楚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不是隨意「吹水」、抄寫就完成任務。熟悉議題當然有幫助,但不是最關鍵。

公開考試時,每一題會由電腦系統隨機分發給閱卷員,由至少兩名閱卷員評分,並由試卷主席或助理試卷主席抽查和監督。系統亦會在閱卷員不知情的情况下,隨機向閱卷員發出官方已評分的試卷,以測試閱卷員的評分是否符合標準。

有點難以啟齒,區區曾經因為未能拿揑評分標準,在評閱首批100份試卷後,被助理試卷主席要求全部重新評閱,必須證明已掌握評分標準,才可繼續。透過這些機制,盡力減少評卷員個人因素的影響,確保公平。

可以有多元化考試方式嗎

另一個爭議是,雖然說要「跨越文理」,惟因其人文社會關懷的特質,通識科被指對文科生有優勢,對語文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則不利。業界曾爭論是否可增設選擇題、口試,甚至用畫圖等方法展現思考能力。

由於沒有必讀必考的知識內容,故此無法考選擇題。然而短答和長答方面,在首兩屆公開試後,作答的題數明顯減少,考生變相在每一題有較多時間作答。至於「文理科」的爭論,同工間的經驗似乎較關係到語文能力,故此即使是理科生,只要語文表達好,仍能應對,與分科關係不大。

至於口試、畫圖等,在考慮到評估的公平性及可行性、教師和考評工作量等,似乎沒有深入討論過。在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探究中,可用數碼媒體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惟考慮到考評局抽檢和評分等原因,較少學校採用,頗為遺憾。

倘有更多時間 科目可更完善

在課程或考評上,正如區區常跟學生說,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只能力求減少錯誤和不平等。有公開試,就一定有操練和製造樣本答案的情况。筆者數年前已觀察到公開試的選材和提問方法,似乎刻意避免讓背誦答案和操練的考生得到優勢。如果有更多時間,相信科目發展會更完善,可惜已經結束。

科目已「被殺」,時代亦已經不同。筆者一連3周的通識文章,立此存照,希望同工和公眾記得曾經有這個有價值的教育實驗。

(通識回望系列 三之三)

作者是前教育工作者,曾任職11年通識教育科教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