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國:灣區九市「買位」 安老平靚正

發佈於

【明報文章】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愈來愈多港人選擇長居內地。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截至2022年中,約有52.95萬名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廣東省,當中約17%(8.91萬人)為65歲或以上人士,他們在家鄉退休養老,很可能在香港已沒有居所,親友亦不多。另外,本地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65歲及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由去年的20.8%(150萬人)逐步上升至2028年的25.3%(199萬人),2069年更會達到35.1%(257萬人)。

發揮關愛基金「先行先試」功能

人口老化,安老宿位不足問題勢更嚴峻,筆者促請政府立足大灣區高度創新政策,加強推動跨境安老合作,透過向灣區內地9個城市的優質民營院舍「買位」,不局限於由香港非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營運,滿足與日俱增的安老服務需求,為長者提供多一個「平、靚、正」的選擇。

配合上述「買位」措施,筆者建議發揮關愛基金「先行先試」的功能,以試點形式購買醫療服務,資助入住內地院舍的港人長者在就近三甲醫院接受治療、體檢或做手術,同時促進跨境醫療合作,善用灣區資源,破解香港的安老和醫療問題。

香港資助宿位「爭崩頭」已非一朝一夕,今年4月底數據顯示,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和護養院宿位的總人數為1.66萬,津助宿位輪候時間高企在30個月,護養院宿位要17個月,「改善買位計劃」下的安老院輪候時間則為4個月。

「買位」院舍雖已訂立人均樓面淨面積下限(「甲二」8平方米,「甲一」9.5平方米),但由於包含公共空間計算,實際上只是「大過張牀少少」。私營院舍要求更低,人均樓面淨面積下限只是6.5平方米。第五波新冠疫情在院舍連番大爆發,與牀位太密有極大關係。反觀津助院舍,人均樓面淨面積分分鐘大一倍,加上人手普遍較充足,自然較受歡迎,輪候時間亦較長。雖然院舍條例修訂建議統一至下限9.5平方米,但即使通過,仍有8年過渡期,院舍擠迫情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

現時津助/合約宿位、「買位」宿位的政府成本,大約由16,593元至25,635元不等。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上月率領香港社福界訪問大灣區內地城市,特別提到廣州市、南沙區、中山市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的設施及服務都具相當規模,不但環境清幽、空間寬敞,收費亦比香港平一大截。

以局長到訪的中山民營院舍華宇樂頤養院為例,可自理者的大房月費3400人民幣(約3850港元);需要最高級別特殊護理的,則為5150人民幣(約5830港元)。同為民營的廣弘頤養院,單人房收費每月3000人民幣(約3400港元),有半護理、全護理、24小時一對一護理等多種選擇,額外收取費用由1600至6000人民幣不等。若特區政府能向此類內地民營院舍「買位」,相信成本只是香港的四分之一,香港長者不但能加快入住高質素資助院舍,正處環境惡劣院舍的長者亦有改善環境的機會。

讓福利「過河」 有助大灣區融合

「有病點算」是長者入住內地院舍的一大顧慮,怕內地醫院質素未如理想,又怕生病時要撲返香港。其實,內地三甲醫院的醫療質素和監管都有充分保證,透過關愛基金以試點形式購買醫療服務,內地院舍港人長者不但可就近接受治療,運作成熟更可為資助本地病人北上體檢、做手術累積經驗,促進跨境醫療合作更快、更全面落實,紓緩香港公營醫療壓力,解決專科「排長龍」問題。

國家十分重視為港人提供同等待遇,例如容許港人購買內地醫保,廣州市南沙區上月亦正式向港澳長者開放公辦養老機構牀位。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做好「錢跟市民走」、「錢跟病人走」,讓更多社保福利「過河」,將有助大灣區融合發展,透過灣區城市優勢互補,破解更多民生問題。

作者是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