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審計促護國安後 圖書館多項作品下架 統計:涉政治資料兩年少四成 湯家驊:宜解釋準則不應隨便審查

發佈於

【明報專訊】審計署4月發表報告建議公共圖書館加強檢視館藏以維護國家安全,本報記者在2020年底起就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料,整合了468項涉及政治題材及人物的錄影資料及書籍,現時至少有195項資料已下架,即兩年多內四成下架,當中96項是在過去一年內被移除。本報統計並發現,在審計報告公布後,本月初起圖書館即有多項資料遭下架,包括政治學者及具政黨背景者的作品,而「六四事件」相關材料在上月底仍至少有46項,至昨晚僅餘1項(見表2),被下架的除六四材料,包括多部由電視台製作的新聞紀錄片(見另稿)。

明報記者 鄭律銘 陳亦瀅 施晉宇 林勵

康署:不時檢視註銷不符館藏發展書籍

本報昨向康文署查詢相關新聞紀錄片、多名政治人物及學者的書,以及涉及回歸及六四的新聞紀錄片下架的理據時,獲回覆稱會不時檢視及註銷不符合館藏發展的書籍,涉嫌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或香港法律的書,都會立即下架以作檢視,其餘沒補充。

本報自2020年底起記錄多項「關鍵詞」搜索結果,包括文革、革命、民主、六四等,定期記錄公共圖書館架上館藏,並結合去年本報報道有中學下架而公共圖書館仍有的書目,整理出468項材料,現至少195項不在公共圖書館目錄。

資深大律師、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接受本報查詢表示,圖書館有權考慮決定陳列什麼書籍,外界難以置評,但認為公共圖書館在可行情况下可清楚解釋準則。他說,圖書館應盡量令讀者接觸到多元作品,除非本身該書有很大問題,「不應隨隨便便自我審查」;又說即使書籍涉及分裂或煽動意圖,圖書館單純藏有或向讀者提供此類書,本身並無犯罪目的,干犯罪行機率不高。

學者指對學術文獻保存屬可惜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向本報表示,公共圖書館多次有資料下架,從學術文獻保存角度而言是可惜,又指圖書館是大部分人接觸資訊一個重要渠道,並非每個公眾都可以如大學學者般蒐集到不同類型的資料,書籍減少會令市民接觸面減,認為現時情况是矯枉過正。羅表示,經歷數年前社會運動及輿論衝擊,現屆政府處理普羅大眾接收的資訊的態度變得審慎,或會有反效果,令市民容易就下架動作產生猜疑。

何漢權:檢視後內容屬實可再上架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不猜測康文署近期下架館藏動機,認為如對書籍事實陳述有懷疑,可暫時下架檢視,如果經判斷內容屬實即可重新上架。他說,作為教育工作者,從事知識或價值教育時,陳述任何道理、感受及作出思辯時必須基於事實,「如果不是事實,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歪理,感性蓋過理性、蓋過所有,咁就唔得喇」;至於處理六四等敏感議題的書,他認為亦是基於上述原則,如果是事實可以上架。

本報記者於上周三(10日)分別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大會堂圖書館和九龍公共圖書館了解。在中央圖書館的成人借閱圖書館內,記者在斷代史、政治一帶的書架上,發現已沒有任何與六四事件相關的書,亦未見司徒華、吳靄儀等民主派人物的作品,當時李怡的《世說短語300篇》、學者馬嶽的《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仍在書架上可借閱。至於在大會堂圖書館,記者到中國近代史相關書架檢視,架上僅餘一本《一個解放軍的1989》與六四相關的書,但借書系統指不能借出。

另本報記者上周一(8日)以讀者身分到圖書館查詢司徒華《大江東去》一書,職員承認「國安法相關書籍,檢視緊,暫時未能提供外借」,「暫時全港都抽起了」,目前未完成檢視,故系統不顯示,但該書現已下架(見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