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子為、鄭宏泰:「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改善」 只是老一代人看法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冠疫症總算受控,世衛組織早前亦宣布結束新冠疫情緊急狀態,香港社會漸漸復常。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3月所做的電話調查,雖仍有45.4%受訪市民認為現時香港青年的社會向上流動機會不足,但相關百分比較去年下降6.6個百分點(見表;註)。由此看來,社會大眾對本地青年向上流動的看法雖未算樂觀,惟總算有改善,是一個市民開始恢復信心的兆頭。

市民對青年向上流動的看法開始有好轉迹象,相信是因為香港與內地於今年初全面恢復通關,內地來港旅客數目有明顯上升,本地旅遊、酒店、零售服務及飲食等相關行業有所獲益,即使暫時未能完全回復至疫症前水平,但起碼出現了改善的曙光。再加上近年本地出現不少在職人口離開香港移居外地的浪潮,為求職市場騰出一定空缺,當中不乏中層管理或專業職位,相信亦給予年輕一代較多「上位」機會,青年人現時找工作較過去幾年容易。

近七成青年認為上流機會不足

若按年齡分組分析受訪者對本地青年向上流動的看法,就會發現不同年齡人士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見分歧。首先,年長者(60歲或以上)較其他年齡人士看法正面,雖然只有26.8%年長人士表示青年向上流動機會足夠,且有32%覺得不足夠,但前者比例明顯較其他年齡人士為高,較去年上升11.7個百分點;後者亦比其他年齡人士為低,較去年下跌10.1個百分點(見表)。可見年長人士對青年向上流動的看法,較其他年齡人士正面,而且愈趨樂觀。

然而,年輕一代(18至29歲)的想法則截然不同。高達67.9%年輕人覺得青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夠,較去年上升5.5個百分點;而覺得青年向上流動機會足夠的只有5.3%,較去年微跌1.1個百分點。雖然「卡方檢定」發現兩年百分比的變化不達統計上顯著水平,但數據明確顯示,多數年輕人對向上流動機會的看法傾向負面,而且呈現沒有改善的迹象。可見,年長人士的看法與一群青年對自身經歷的認知,有明顯差距。

至於中年人(30至59歲)的看法,則與年輕人比較接近——14.1%認為青年向上流動機會足夠;而48.8%覺得不足夠。可見中年人的看法雖稍為較年輕人樂觀一點,惟仍傾向認為現時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不足夠。相比去年,中年人認為青年向上流動機會足夠的百分比雖然有所上升,但「卡方檢定」發現兩年百分比的變化不達統計上顯著水平,反映「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改善」只是老一輩人的認知。

為何不同世代港人對青年向上流動機會的看法有此分歧呢?其實可以從社會環境因素和年輕世代特徵去理解。

年輕世代教育水平升

社會期望不同老一輩

首先,香港社會開始復常,與內地恢復通關的確帶來不少職位空缺,使年輕人較易找到工作;不過,這些職位多數都是一些相對中下層的工作,不算是一般人心中向上流動的職位。此外,即使不少中產人士離港,騰出中層管理或專業職位,但直接受惠者往往是一些中年人士。這些富工作經驗但職位稍遜的中年人可乘機轉工「上位」,而經驗尚淺的青年則往往較難與這些中年人競爭,因此青年實際得到的機會未如老一代想像一般多。

再者,青年的教育水平較上一代明顯提升,不少青年不但已經完成大學課程,甚至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對學歷較低的老一輩而言,找到文職管理工作或是創業當小店老闆,已經算是向上流動。然而對高學歷的新一代來說,他們的社會期望已不再如學歷較低的老一輩般,以找到文職管理工作或是創業當小店老闆為滿足,覺得這樣已有社會階層往上流動,而只是視之為事業發展起步點而已;即使成為專業人士,對他們而言都只是相對低層的位置,根本體會不到他們心目中「上流」的感覺。

政府不能忽視新增職位質素

向上流動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很多時候是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比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青年多是藍領階層出身,父母通常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自己能夠從事文職或成為專業人士,已經是明顯的改善,哪怕是當中較低層的職位。可是時至今日,不少青年的父母已經是資深管理層或專業人士,要他們超越父母從事更高級的職位,自然不是一件能夠在短時間內達成的事情;若是不能維持父母的水平,未取得專業資格或有晉升管理層前景的工作,便會滋生一種向下流動的感覺,難免對青年造成一定心理壓力。故此,在推動青年向上流動時,政府不能只着重增加職位空缺及提升青年就業率,而忽視新增職位的質素。

另一方面,政府或社會亦應做好期望管理——大學畢業已不再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般,屬稀缺資源與機會,只有極少數人多年寒窗苦讀才能取得,而是屬於近乎普及教育。所以,有了大學學歷並不代表已成「尖子」,有「大把筍工」虛位以待,「上流」唾手可得,而是仍須付出很多努力、爭取表現,以工作能力證明個人才幹,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獲得晉升,達至真正實質的「上流」。不過,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部分年輕人發展較為滯後,自然在所難免。縱使不少新一代明白此理,但在父母望子成龍及社會對大學生的高度期望下,自然不想自己落後於同輩。社會上的前輩,理應多加體諒和關心他們。

註:調查對象是年滿18歲、操粵語或普通話的香港居民,樣本均為機率樣本,採用雙框電話號碼(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提電話)取樣設計,成功訪問717名市民(家居固網電話有321人,手提電話有396人),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提電話樣本的成功回應率分別為27%和31.8%;若將可信度設於95%,樣本誤差約在±3.66個百分點以內,數據分析已作加權處理。

作者黃子為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兼電話調查研究室副總監,鄭宏泰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子為、鄭宏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