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歐洲對華策略 應避免兩大認知陷阱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下,歐洲正在經歷一輪對華認知及戰略的大思考、大討論。本月12日,歐盟國家外長在瑞典舉行非正式會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為所商討的重要議題。討論至少延伸至6月,屆時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將在峰會上正式討論中國戰略,或就此形成階段性的意見。

筆者認為,中美博弈白熱化之後,歐洲處於調整自身定位的一個重要時期,只有保持清醒,重新審視對華關係,避開認知陷阱,才能實現戰略自主,避免重蹈冷戰覆轍。

有觀點認為,如果中美博弈是一場「新冷戰」,歐洲由於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變量,將被視作重要「戰場」。這顯然不是歐洲期待的境地。美蘇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紛紛拉攏歐洲,最終造成歐洲的分裂——東歐西歐分屬兩個陣營,甚至德國也分成了兩半。這段歷史,應成為歐洲對當下局面保持高度清醒、謹慎選擇對華策略的警鐘。

歐洲對華態度游移的3個原因

如今,中美博弈雖日益加劇,但一般認為真正的冷戰局面難再形成,其中原因除了經濟全球化在各國的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國汲取了冷戰教訓——目前,大多數國家並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美國雖然一直在拉攏歐洲,惟中國始終支持歐洲戰略自主。

歐洲似乎陷入困惑,對華態度在「伙伴、競爭者、系統性對手」當中游移,原因有三。一是歐洲不少國家在經濟上與中國密不可分,但美國盟友的身分,令它們在與中國交往時倍感壓力。

二是歐洲內部對華態度難以統一。如德國是對華出口大國,而有的國家則「跟中國幾乎沒有經貿往來」,這兩類國家對華認知和態度顯然不同。前者傾向從現實出發,後者則更傾向所謂的「價值觀」。

三是近期局勢的變化,讓歐洲意識到應重新審視現有對華策略。在大國博弈白熱化、俄烏戰爭持續的僵局下,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上周會見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本周中國派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訪問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俄羅斯,為調停俄烏衝突做努力。歐盟外交政策部門日前準備的一份草案中提到,中美競爭愈來愈激烈,以及中國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中發揮愈來愈巨大的作用,歐盟需更新對華政策。

在重新制定對華政策的討論中,歐洲應該避免兩個認知陷阱。首先,應避免認為與中國交往是歐洲的風險。

歐洲在談及擬定對華政策路線圖時,「去風險化」一詞被頻繁提及。一般認為,這指代歐洲應在經濟上減少對華依賴、與中國保持距離,以便在中美矛盾升級之時能夠全身而退。而實際上,美國才是歐洲最大的風險。

消除美國戰略陷阱 方是歐洲真正避險策略

美國的霸權政策時常傷害到歐洲。去年,美國聯儲局持續加息及美方出台《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導致歐洲資本外流,造成歐元匯率一度跌至歷史新低。同時,美國對本國企業加大政策性補貼的做法,扭曲了市場,也損害了歐洲利益。今年3月以來,受美國加息政策影響的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對歐洲金融系統亦造成了嚴重衝擊。

歐洲與中國交往中的「風險」,也因美國發動「新冷戰」才出現。對於歐洲,最好的「去風險化」並不是與中國保持距離,而是中歐保持密切溝通,主動構建一套秩序框架,構建一個公平、透明、可預期、低風險的國家間關係。通過與中國達成「去風險化」的新秩序,消除美國構建的一系列戰略陷阱,才是歐洲真正的「避險策略」。

其次,應破除「美國和歐洲共享價值觀」的固有觀念。

一般認為,歐洲和美國是「價值觀同盟」,自由、民主是這個同盟的入場券。然而,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曾委託調查公司在12個歐盟國家所做的一個調查研究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歐洲人同意美國與歐洲有着共同的價值觀。愈來愈多歐洲人意識到,美國所奉行的單邊主義與強權政治,同歐洲所追求的多邊主義理念無法相容。歐洲應避免因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跟美國綑綁在一起,去實現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霸權主義。

當下,歐洲宜擦亮眼睛,看清認知陷阱,是實現戰略自主的第一步。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