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任重何愁難致遠 窮途末路志彌堅——「尊子事件」折射的社會和意識形態現象

發佈於

【明報文章】從事40年創作的著名漫畫家尊子(黃紀鈞),其專欄被停刊,不單是本港新聞,也是國際重視的新聞。加上久不久就有一些「敏感書籍」在公眾圖書館被下架,大家關注這類事件反映什麼問題和動向?言論和表達自由收窄?官方不斷「撥亂反正」?《基本法》第23條立法前的某種信號?言人人殊,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近期現象更令我關注一個問題:「尊」是什麼煉成的?例如尊子之尊和君子之尊(江湖地位)。至於君主之尊(泛指公權力和權威),又是怎樣才能煉成?無論答案如何,都令我想起葉紹德撰寫《李後主》(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曲詞:「窮途末路志彌堅………任重何愁難致遠!」洪爐百煉,耀古鑠今,啟迪後人,方能為尊!故有今天標題。

(1)必須弄清楚漫畫的功能

──漫畫是以嬉笑怒罵、幽默為主的通俗文化,諷刺時弊是它的一種社會功能。它的重點不是報道,如果以新聞標準來要求漫畫的正確性和表達形式,那就是張冠李戴。這些觀點,在內地也得到認同。例如裴旖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認為:漫畫動用誇張、變形、隱喻和含蓄等方法,對新聞事實作評議;漫畫家總以畫筆代言語,抒寫自己的共鳴和不平鳴(〈中國漫畫有哪些社會意義?〉,詳見中國文化研究院網頁)。早年把香港電台的《頭條新聞》也等同新聞報道,已引起爭議,如今不應再來一次扭曲。

──中共建政前,也培養和支持過不少這類針砭時弊的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就是典型人物,說明中共也重視漫畫的社會作用。不過,他在文革時受到迫害,封筆10年,同樣說明漫畫家也受到時代的衝擊。今天尊子受到的壓力,也是一種時代的反映。所以,值得思考:為什麼這種現象久不久就會重複出現?能否避免這種內耗,甚至自傷呢?

──今天,內地亦有不少同樣諷刺時政的漫畫,尺度因應時局而異,但近年也頗為活躍,並無絕迹。從這個角度看,內地官方也明白,漫畫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安全閥和穩定器」,承載和宣泄民眾的心聲,才不會因民怨堵塞而爆炸。如果單比較這一點,豈不是重視管控意識形態的內地,比擁有「兩制」的香港更加開放?

(2)怎樣看漫畫的事實和真實?

──有一種意見認為,漫畫可以批評政府,但是必須建基於事實和真實;如果與事實不符,政府必須澄清。原則上沒錯,惟關鍵是「事實和真實」的標準,有時建基於不同觀點和角度,而有些人往往把自己認同的觀點和角度代入「事實和真實」,跟着就認為不同觀點的東西「不是事實和真實」,繼而大力排斥、扼殺多元化,以為壟斷話語權就是成功的要素。

殊不知,從來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把意識形態控制為單一標準。例如外國漫畫批評中國,中國當然認為那是抹黑的不實內容;同樣,中國也有很多漫畫批評外國,外國也認為那是中國的角度而已。同樣道理,適用於官民和各種群體的不同認知之上。所以,應該花大氣力(包括接納以至容忍)來拉近距離,而不是劍拔弩張地殺個你死我活。

──處理這類意識形態的問題,只適宜自然平衡的「民間對民間」。官方對於漫畫中「事實與真實」的澄清,並無不可,惟必須避免形成「扣大帽子」的態勢,因為這已是公權力的介入,很容易變成濫用公權力。尤其在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裏,背後產生的連鎖反應,以及「不知風源但確有風源」的自我毁傷,破壞作用遠超於建設作用。

以這次「尊子事件」為例,無人能夠說清楚壓力源頭來自哪裏,但普遍認為這是平民百姓不想看見的、有官方動力的「龍捲風」,檣傾楫摧、風捲殘雲過後,連親官方的陣營也變得毫無吸引力,因為百花園毁,已大失民心。

──忽然記起鄧小平的話:「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衙門作風必須拋棄。在文藝創作、文藝批評領域的行政命令必須廢止(1979年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鄧小平的話雖然也側重黨的領導,但關鍵是靈活和寬鬆執行。把這些標準放在漫畫上,更不應用僵化的政治正確壓倒一切。

(3)未來值得關注的動向

──官方表示虛心接受意見,惟「尊子事件」反映官方願意接受的意見範圍愈來愈有限。民眾的感覺是:官方向來不願接受尖銳的批評,好言相勸的意見也要視乎情况而定,如今連嬉笑怒罵的諷刺漫畫都不能接受,令人擔心這種低處未算低的界線,會否伸展到其他通俗文化之上,例如流行曲、話劇、小說、電影等,因為文學和文藝作品最容易被指「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如果有些人在雞蛋裏挑骨頭、不理創作原意、胡亂放箭,那麼《帝女花.上表》中的「莫戀新朝棄舊朝,再哭鳳台聲響亮」也會成為「反劇」,今天的流行曲和通俗文化就更容易被任意解讀,中招下馬。這是必須警惕的方向,不宜無限政治化。

──種種迹象顯示,受打壓的文化、文學、文藝作品和文化人,都是有影響的,在被打壓之後就更有影響力。這令我想起以前訪問內地名導演謝晉(已故)的話:最壞的時代可以出最好的作品(大意)!他的《芙蓉鎮》也經歷了不少波折,但贏得聲譽。類似的現象輻射到今天的張藝謀,也曾起起跌跌。

我不是要討論對他們的評價(因為各有異同),而是想說明,文化工化者的智慧是多元的。鄧小平也曾說:「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出處同上)。」所以,創作技巧不斷提高,是文化工作者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謹在葉紹德《李後主》的原詞上加工,作為與尊子兄及各方有心人的共勉:

窮途末路志彌堅,人生愁恨拋墓前,莫惜今時天漸老,安知來歲花不鮮,任重何愁難致遠,港人豈讓伯夷廉,縱是狂風逼葉落,精誠托月創新田。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