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克賢:北約於東亞的戰略意圖 如何衝擊地緣局勢

發佈於

【明報文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是一個軍事聯盟,若成員國被別國攻擊或入侵,其他成員國有責任提供軍事援助,或履行集體自衛權。北約成為二戰後成功威懾蘇聯及保障西歐國家安全的經典例子。依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其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北約東擴;中國亦一直主張美歐需認真關注俄方的國家安全考慮。北約影響力可見一斑。

就在俄烏戰爭膠着之時,日本外相林芳正證實,北約有機會在東京開設首個亞洲聯絡辦事處。中國跟與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近年關係轉差,台海局勢日漸升溫。北約向來的關注點是大西洋及歐洲,近年於非洲有擴展人道主義任務,但其放眼東亞,少不免挑動北京神經。這是否意味着北約「東擴」的先兆,其戰略意圖為何?北約可在東亞地區投放多少心力?這個軍事聯盟會為東亞帶來什麼衝擊?

北約戰略意圖為何

早期北約在東亞的關注點主要是朝鮮,前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表明美國受朝鮮攻擊的話會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一直拉攏北約,2007年他稱日本與北約在面對全球挑戰方面有共同責任;在他的第二個首相任期,2013年日本與北約確立聯合政治宣言,雙方就反恐、網絡安全、防止大殺傷力武器擴散等議題交流。2015年日本表示希望參加北約導彈研發聯盟,不過一直只聞樓梯響。

而北約真正轉向亞洲,跟近年中國崛起有關。2019年北約呼籲盟友小心中國的5G網絡建設,並首次將中國列入正式討論議程,例如中國在北極圈的活動、「一帶一路」在歐亞的影響。同年的北約峰會表明需要應對「中國挑戰」,因為中國影響力已無遠弗屆。2021年北約標明中國是「體制挑戰」,未來10年戰略重點將是更有效地回應中國在「安全、利益和價值觀所帶來的挑戰」。

去年因俄烏戰事,不少亞洲國家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日本、韓國、澳洲和新西蘭首次獲邀參加北約峰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擔心東海和南海會被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更稱歐洲與亞洲的安全密不可分。面對着俄羅斯的核威嚇,北約在烏克蘭顯得投鼠忌器;若然東亞或亞太再生事端,如何同時應對俄羅斯、中國及朝鮮3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便成為美國的難題,華府主導的北約當然亦難倖免。

北約勢力有多大程度投放到東亞?

雖然北約的戰略方針已鎖定中國,但北約「東擴」或「亞太北約」等預測,不可能在短或中期出現。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明確指出俄羅斯依然是「最重要和最直接威脅」,而中國是「體制挑戰者」,卻不是敵人。

北約在其他非同盟國都有聯絡辦事處,例如烏克蘭、奧地利及格魯吉亞等。聯絡處的目的是加強該國與北約的關係,例如政治及防務對話、提供建議協助公民社會監察國家的軍事力量及國防政策,或是一般北約的公共外交。當然,聯絡處亦起到象徵性的作用,可增加北約與當事國在區內有關地區穩定及安全事宜的話語權,引起各界關注。北約的東京聯絡處相信亦是扮演類似功能,但跟軍事合作甚或軍事同盟是兩回事。

東亞甚至是亞洲,現時都不樂見中美分歧持續擴大,被迫選邊站更是很多國家的噩夢,這點對北約來說是一大局限。中國是帶動區內經濟發展的源頭,中國亦不比當年的鐵幕蘇聯;縱然北約真的要搞「東擴」,哪怕只是威懾防範中國,都會寸步難移。

日本似乎亦深明當中考量,北約的聯絡處足可提升其國際地位、鞏固印太戰略的聲勢;但真的要加入北約締結軍事同盟,對日本或其他區內國家來說有不少負擔——只是每年定額軍費開支,及因履行集體自衛權而捲入別人戰爭的風險,都令很多國家卻步。

面對中國嚴厲批評日方沒有認真反思歷史、北約東進亞太干預地區事務、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日本外相林芳正煞有介事地解釋:北約的聯絡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並希望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顯然為首相早前的講話降溫。

北約舉措所透露的問題

北約現時沒有計劃,亦沒有能力改變東亞地緣形勢;但北約於亞洲的象徵舉動透露了一些問題——美歐受俄烏戰事牽制,怕東亞有事時鞭長莫及。西方經濟制裁俄國的效果,被中俄逐步提升的經貿抵消,俄烏未來幾年大有可能繼續爭持不下;中國的調停可能是朝鮮核問題或處理緬甸羅興亞人的翻版,可以拖幾年或更長時間。美國自身在阿富汗20年的體驗,亦應該心領神會。

美歐日在過去一年千方百計加強與台灣的互動及各種半官方關係,與北約關注中國大陸及開始聚焦印太其實如出一轍,就是恫嚇中國大陸,希望北京不要誤會現時歐美無暇應對台海,或西方無力應付歐亞兩邊同時的戰爭而「武力統一」台灣。

另一方面,北約在處理烏克蘭問題上亦給予台海局勢太多想像空間。首先是對手,對區內國家而言,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成本,大過跟俄羅斯交惡。二是地理位置,美歐有北約與俄烏為鄰,尚且避免直接參與軍事援助烏克蘭;台灣是島嶼,跟其最近的是大約110公里的日本與那國島。美國於日、韓、關島駐軍,抵達台灣需時,美方航空母艦可能受制於中國大陸導彈的射程範圍,協防台灣情况將比烏克蘭更差。三是印太戰略,美日印澳四方準軍事聯盟比北約鬆散,美國一旦因台灣與華開戰,需要自食其力。四是要考慮朝鮮領袖金正恩會否藉機完美配合中俄。五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脅迫或報復,警惕其他欲歸邊美歐日台的國家。六是美國在「台灣有事」時是否如拜登所言會「保衛」台灣,日韓又是否會按盟友之約捲入別人的戰爭?

「北約牌」雷聲大雨點小

國際關係中最複雜的,大概是如何理解對手的認知,或對手的認知及回應是否有被刻意跨大,因此亦包含如何核實對手的認知與意圖。當然大家都不會揭露底牌,但隨着美國於阿富汗上演了落荒而逃的一幕,加上美歐援助烏克蘭顯得畏首畏尾,在美歐不斷強調印太、台海穩定之時,北約這張牌除了是雷聲大雨點小,亦是出得太早。美歐未能恫嚇對手之餘,反而成了紙老虎。

作者是東京國際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