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南海發現明代沉船 10萬件文物涵外銷瓷器 另有海外載貨駛中國

【明報專訊】國家文物局、海南省政府等單位昨日在海南三亞發布中國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進展,稱去年10月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文物超過10萬件。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已在5月20日佈放,並作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開啟了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
團隊將分3階段考古調查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內地媒體報道,其中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有多個疑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達3米多,文物以瓷器為主,散落範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10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1521年)。有網民指,該批瓷器是外銷瓷。另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發現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碼放整齊,大多經過簡單加工,初步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斷為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至1505年)。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將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用一年左右時間,分3階段實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在考古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况和技術條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
文物局:證中國先民開發南海
本月20日,國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作第一次考古調查,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佈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並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正式啟動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時代比較明確,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中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他稱,這一重大發現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都具突破性的貢獻。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寧虹雯昨表示,海南將利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出水文物豐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在做好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前提下,盡快在該館展出,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護、研究、展示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