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9字尾」定價 增商業盈利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天的話題輕鬆一點,講一些同數字有關的現象。問問各位讀者,如果在全世界國家和地區中,隨便抽選一個,然後問那個地方人口的首位數字,哪個數字的出現頻率最高?譬如香港的人口有700多萬,那麼首位數字就是「7」;中國大陸人口約14億,首位數字就是「1」。

有人會認為1至9數字出現的機率應該均等,但原來事實並非這樣。圖1是2021年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首位數字分佈,大約有30%的國家和地區人口首位數字是「1」,約15%國家和地區人口首位數字是「2」。數位愈大,出現頻率大致愈來愈少,不到5%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首位數字是「9」。

這並不是巧合。圖2把人口換成全世界國家、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結果仍然是差不多,也是有約30%國家/地區的GDP首位數字是「1」。數字愈大,出現的頻率愈少。

班佛定律

其實只要細心想一想,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一個地方如果人口要由100萬增加到200萬,就要上升一倍,那可能要花很多年。相反,如果一個地方人口本身已經有800萬,要提高到900萬,只需要增加12.5%,相對上容易多了。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口首位數字都是「1」,很少是「9」。

這個現象,稱為班佛定律(Benford’s law)。圖1紅線標示這個定律的理論分佈,「1」出現的頻率是30%,「2」的頻率約17.5%,「9」的出現頻率約4.5%,跟上述數據差不多。其實不止是人口和GDP,很多數據都有這個特徵。例如將隨便一天報紙中出現的所有數字做一個統計(但不包括一些有既定規律的數字如頁碼、日期等),也如是。由於這個現象在數據中經常出現,有人會用這個方法去核實企業年報等的數據有沒有做假數。

左位偏見

再講一個與數位有關的現象。我們去購物時,經常會見到貨物的標價都是「9字尾」的,例如79元、599元等。這種定價方式是商店精心設計的,但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原來這與人的一種認知偏見有關,稱為「左位偏見」(left-digit bias)。隨便舉出一個數字,如75,342,一般人看到這個數字,會最專注於首位數字,即「7」。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因為「7」是萬位,如果「7」變成「8」 ,一變就是1萬,所以這個數位最重要。最右面的個位和十位,即使有一些改變,都無關痛癢。久而久之,人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是特別注意最左的數位,而對右面的數位沒有太關注。

這種偏見會影響人的行為,研究發現美國職業棒球手在臨近季尾,擊球率稍稍低於0.3時,最尾一兩場會更有機會有超水準發揮,令自己的紀錄維持在0.3以上。美國大學入學試SAT,如果考生第一次分數略低於1000分時(SAT滿分為1600分),考生重考的比率特別高。器官移植中心接收70歲器官捐贈者的器官機率,比69歲捐贈者的機率低,因為覺得70歲比69歲大很多。

左位偏見也會影響市場交易行為,研究指出當二手車的里數剛超過1萬或2萬公里時,二手車的售價跌幅會特別大。

有經濟學家研究一家美國共享乘車公司的定價。客人使用該服務,只需要在手機輸入所在地和目的地,應用程式就會配對司機和計算車資,價錢由電腦程式計算,但並沒有考慮左位偏見,因此車資有可能是「X.00」至「X.99」美元。分析發現,當車資例如是「12.99」美元,乘客對車資的觀感大約只是12.5美元,因此乘客較會接受乘車配對;但當車資是「13.00」美元,更多乘客會拒絕。

回到最初的問題。商店將售價標成「9字尾」,對商戶盈利有多大影響?上述研究發現,如果定價考慮到乘客這種認知偏見,平均每單交易,共享乘車公司可以多賺0.25美元,約為該公司盈利的1.5%。也有研究指美國的超級市場,如能把左位偏見考慮在定價中,潛在盈利可以增加1%至4%,這是以百億美元計的財富。

參考資料:

John A. List, Ian Muir, Devin Pope, and Gregory Sun (2023). Left-Digit Bias at Lyft. Forthcoming i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