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兩場峰會外交思維的舊與新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周,全球外交惹人矚目。一邊是七國集團(G7)「抱團」,在諸多議題中,自然也免不了「暗戳」中國。另一邊,是中國今年首場重大主場外交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吹現新風。

雖然中國-中亞峰會是去年就已定下的議程,與日本廣島G7峰會同期舉行純屬巧合,中國亦無意與G7搞競爭、對抗或比較,但在全球看客眼中,這兩大外交行動仍有不少可比對觀察之處——成員不同、做法不同、立意不同,對世界的影響也不同。

G7仍奉行對立思維

衰落不止經濟層面

G7曾是世界經濟的領頭雁陣,惟隨着新興市場崛起,G7成員國GDP(本地生產總值)總量在全球經濟份額中不斷下降,G7不得不由「引領」角色轉向「合作」,更加關注全球南方國家,並尋求共同解決全球性的問題。但G7成員國自身問題重重,拉攏新興經濟體「合作」,多少也「意在沛公」,有牽制、對冲中國之意,箇中參與者應會仔細權衡、辨清利害。而且,G7的「團結」建立在共同指向某一域外目標上,無論是針對俄羅斯,還是此次峰會上炒作台海、涉港、涉疆、涉藏等議題,拿「經濟脅迫」影射中國,都表明G7淪為附和美國打壓、遏制他國的俱樂部。

令人遺憾的是,G7雖雄心勃勃,惟依然奉行陣營對立的舊思維,依然遵循美式霸權「小圈子」行事方式,也就難在更大議題上有實質作為,其衰落也就不僅僅止於在全球經濟佔比層面。畢竟世界已經變了,人心亦在思變。

另一邊,是保持多年睦鄰友好關係的中國和中亞國家,藉此次峰會合作再升級。這順應了中亞國家發展需要,也契合中國發展目標。雙方經濟上互補、互助,安全上共禦風險,政治上彼此信任、支持,在百年變局中,業已初步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這背後,有歷史上友好交往之一脈相承、有地理相鄰之便;但更為重要的是,中亞國家獨立30多年來,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與之平等互利相處。中亞社會對於與中國合作,態度是放心的。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聯通東西、貫通南北的「十字路口」。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歷史上一直是大國競爭博弈之地。近年來,美、歐、俄、日、韓、印等均提出了各自的「C5+1」機制,不少國家和地區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中亞戰略構想。

但中國與中亞國家相處,仍創造了諸多特別之處——中國不干涉中亞國家內政,尊重中亞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支持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同時在合作中不設置附加條件或謀取一方私利,追求互惠與利民;其交往機制亦是透明、開放,不針對第三方。

中國民心外交 與他國「共同向好」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中國式對外交往的特性,在中亞得到集中體現,應然會得到相關國家認可,也會招致一些國家的不滿,因為與之不同。實際上,中華民族歷史和民族性決定了中國內政外交以「民心」為核心。中國內政區別於西方競爭性的資源、權力分配概念下的政治,是民心政治。

中國外交也有別於具排他性、對抗性的結盟外交,是民心外交,其行為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一信念雖然古老,但相較只讓某一方獲益的零和博弈思維和「小圈子」之道,又顯得新。

筆者以為,在全球外交、輿論場,對於不合理言論,「回懟」、鬥爭是必要的,惟更重要的是,在更廣大場域如何施展中國外交的抱負,在與其他國家的平等合作中實現「共同向好」的願景,也讓世人從中逐步廓清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世界觀,讓世界耳目一新。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