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國樑:將「殺校潮」 轉為教改機遇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出生率持續處於低位,再加上過往兩年出現新一輪移民潮,導致本地適齡學童人口呈下降趨勢,亦在不同社會因素影響下,「殺校潮」又再度重現。於上周六,有被拒開辦2023/24學年小一班學校的部分家長,在炎熱天氣下帶同子女到教育局長蔡若蓮出席活動的中學校外苦等求見,最終事與願違。

另一邊廂,教師也成了今次風潮的受害者之一。就最近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表示,有學校在應對縮班下的超額教師問題時,為減低資源壓力和增加人員調配彈性,會要求一些常額教師改為合約工,並以強積金取代公積金供款,及將帶薪病假減至每月兩日等情况。

回歸後,香港教育推行了多次微調式改革,在2006年做了一次結構性的改變,教學制度改為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學,惟及後已沒有在系統層面實行優化,例如提前推動小班教學、增設專業支援有其他教學需要的學校(專為輕度特殊教育需要而設,例如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等),以讓整個教育體制有能力應對每一個時段趨勢所帶來的衝擊。

去年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說明國家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視,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面和戰略性支點。

港須裝備人才庫 改革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香港學生雖具備優秀學術成績,但在創意思考、表述能力及個人規劃上仍有很大改進空間。是否能在體制改良中,為香港學生帶來改進?融合國家高速及高質的科創發展,香港在短期措施方面向外「搶人才」是無可厚非,但長遠來說,香港必須裝備好充裕的人才庫,所以教學方向和模式應當推行有序的大改革,這是刻不容緩的。

香港有很多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都採用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學生須修讀跨學科研習,課程範圍多圍繞批判思考,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及學術論文寫作技巧。特區政府政策局是否應該吸納上述元素,綜合檢討和修訂教學系統,務求讓學生接受一系列既具彈性,又可增強學習動機的中小學常規課程,達至培育更多未來的優秀科研人才?現時香港相關政策局或機構推行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學習仍流於表面化,未有在科創教育基礎方面打好根基,例如數學及資訊科技學科等。

筆者認為,「殺校潮」已不是第一次出現,為何每次遇上的反應和措施仍是一樣呢?當局應該趁着這次機會善用資源,深度調整制度架構和政策內容,發揮香港獨特優勢,以趕上國家發展機遇及作出貢獻。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國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