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趙永佳、沈文欣、李家文:青年當家補遺 以社會創新角度改善社區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本港接連發生多宗涉及的士司機的交通事故,再次掀起社會關注的士司機健康狀况。的士司機普遍因工作需長期坐在車廂,食無定時之餘,更常因外食而攝取過高分量的油鹽糖,隨年齡而大增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及隱性疾病的機率。坊間有評論提議,須盡快制訂更嚴格的公共交通工具司機身體檢查標準及司機年齡上限。奈何職業司機常有「手停口停」的想法,加上現時沒有針對的士司機健康問題的政策,單靠寬鬆的體檢標準,難以改變的士司機的不健康生活習慣。

近年多個類似的社區議題,在制訂政策時都遇到樽頸,社會各界因此都在尋求新角度來改善社區問題。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出現,正是嘗試在現有基礎加入新元素,試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以帶來改變。

試行跨界協作實驗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註)是香港首個民間發起專注公共服務創新的計劃。在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社會創新實驗室於2016年9月到2022年10月完成了一連7個實驗室項目,致力讓年輕人與政府部門、非牟利團體、社區機構等開展跨界共創和協作活動,改善公共生活。每個實驗室都會選定一個公共議題作主題,繼而深入社區找出痛點(pain point),構思意念,設計雛形,嘗試為社區用家改善生活質素。

教大香港研究學院受「創不同」委託,為後者於2019至2022年間設立的3個社會創新實驗室(「行多兩步實驗室」、「本地旅行實驗室」及「日日健康實驗室」)開展一系列評估活動,探究此3個實驗室項目的特點、發展及所帶來的影響,探討這個以青年為主軸的社創項目,如何培養年輕成員建立創新思維,發揮社會主人翁精神 ,運用自身技能和經驗發揮所長,在此公共事務實驗平台展開跨界別協作。

於2021至2022年間設立的「日日健康實驗室」,與10多名對的士司機健康議題有興趣的青年推行改善的士司機健康習慣的試驗方案。這個試驗方案除了借助地區康健中心現時提供的免費健康風險評估,積極鼓勵的士司機接受更詳盡的身體檢查之外,更嘗試從他們的飲食習慣入手,親身到訪深水埗區茶餐廳推出「加購水果方案」及「健康餐牌方案」兩個實驗雛形,期望改善的士司機飲食習慣,減低他們因疾病而導致交通意外的風險。

以創新方法 了解社區需要

傳統探究社區問題的方法,例如量性抽樣電話調查法和質性訪談研究,一般只會跟訪談對象做一次訪問,被訪者與研究者只是初次見面,回答問題時難免會有較大保留,令後者較難全面、多角度發掘社區最根深柢固的痛點。因此社會創新實驗室參考海外經驗,並因應本地脈絡作調整,混合各種質性研究方法,設計出一套屬於他們的方法學,以類似人類學田野考察方式與社區緊密接觸。這個方式着重實驗過程中的3個發展階段,即深入社區(走進人群理解用家需要)、構思意念(回應用家需求,把觀點轉化為雛形)及設計雛形(實地試驗,改善雛形以倡議改善公共服務)。

社會創新實驗室的最終目標,是令實驗室成員在完成實驗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思維工具和觀察方法。例如在「日日健康實驗室」中,實驗室成員以「用家人物誌(persona)」去代入實驗對象(的士司機)的處境和思維模式,創建一個虛擬的人物誌,包括不同典型背景的個人資料、職業,及整合列出他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挑戰和疑慮。這項工具有助他們有系統地辨識目標對象群組的特徵和慣性行動模式,從而在構思雛形時可更設身處地思考如何針對改善他們的處境。

這套方法學經過數年間不斷改良,成為一套有助分析公共事務的系統性工具,可深入淺出地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成為實驗室成員的最好輔助。

在行動中學習 重視實驗過程

社會創新實驗室匯聚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招募了教育工作者、醫護專業、大學社會科學專業學生等。他們大部分是30歲以下的就業人士或大學生,當中逾一半成員更是首次接觸社會創新工作。各成員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成員之間的不同能力有助他們互相配搭、互補不足。

具體而言,「日日健康實驗室」的士司機組其中一名成員有政策研究背景,他會負責較多跟議題相關的資料蒐集;另有一名現職藥劑師,為團隊提供有關醫療健康方面的專業意見。各成員均需跳出自己專業範疇內的固有思考方式,接納其他組員意見去建立新的共同思維,在社會議題中找出新的解決方案。與實驗室成員訪談時,多名成員提到:「有幸喺實驗室認識到唔同專業嘅人,大家諗嘅嘢、專業同經驗都唔同,冇團隊合作其實係做唔到(創新實驗),大家要成個團隊一齊做先有咁嘅效果。」

實驗過程一直秉持「寓學習於實踐行動」(Learning by Doing)的原則,摒棄追求關鍵績效指標(KPI)。也就是說,實驗着重成員在過程中的成長和互相學習過程,而非單純強調效率和結果。這種方法除了能減低成員在實驗過程所承受的壓力,也鼓勵他們擁抱及接受失敗,從錯誤中學習。值得強調的是,社會創新實驗室為各成員搭建了寶貴的公共事務實驗平台,成為他們在社會創新協作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起步點。

當然,實驗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例如,「日日健康實驗室」的士司機組推行「加購水果方案」,在的士司機常光顧的茶餐廳裏提供加購鮮果優惠,冀培養他們有更均衡的飲食習慣;但在計劃實踐初期,銷售情况未如理想。成員其後嘗試調整,把供應的水果由在餐廳容易解決的蘋果,變成包裝更輕便、可輕易帶走的藍莓等。雖然銷情因此漸見改善,團隊亦發現能夠影響的士司機健康決定的重要資訊傳達者(key messenger),惟實際效果仍與預期有落差。

無論如何,在實驗過程中激發了成員對社區的關注,以另類視角去拆解現存的社區問題,這也是社會創新實驗室樂見的效果。就如其中一名的士司機組成員所言:「我覺得今次跨界協作(茶餐廳負責人、地區康健中心職員等)比想像中難,同唔同單位嘅溝通或者實驗雛形都需要不斷調整。雖然雛形唔一定有好實際嘅成績,但同其他界別互動都帶畀我一啲新嘅啟發。」

總括而言,社會創新實驗室在構思每個實驗室的重點議題時,皆考慮挑戰一些有急切性但受較少關注的議題,冀為一些棘手的社會頑疾尋找解決辦法,填補社會漏洞,改善社區環境及居民生活質素。加上,他們以社會創新的方法學及不追求實驗結果的模式,令成員更有自由度及容錯度去發揮所長,以跨界別方式共創,嘗試社會創新工作,及後也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推廣施行,令青年人能真正當家作主、回饋社會。

註:見網址www.mad.asia/programmes/mad-social-lab/930

作者趙永佳是教大社會學講座教授,沈文欣是教大香港研究學院研究助理,李家文是教大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永佳、沈文欣、李家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