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美俄「三國殺」 考驗真正的戰略思維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美俄的大國角力近期過招頻繁:一邊是中美高級官員面對面會晤增多;一邊是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率龐大代表團訪華,中國特使李輝在歐洲為烏克蘭危機的解決而奔走。同時,在歐洲,與俄烏戰爭相關的「意外事件」頻發;在亞太,澳中關係似有改善迹象,日本、韓國甘作美國馬前卒的姿態突顯。當前國際局勢,用波詭雲譎形容並不為過。

原本在去年印尼峇里島中美元首會晤後,國際社會普遍期待兩國關係能有所轉圜;然而「氣球事件」的發酵卻令人措手不及,也暴露出中美在應對突發危機方面並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溝通處理機制。惟近期中美高層級官員互動漸頻,尤其是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的會晤,讓兩國商界乃至全球都期盼能為貿易戰帶來轉機。

處理大國關係 長遠理性務實思維必不可少

儘管如此,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悲觀情緒仍在蔓延,尤其是在美國一面強調對華溝通,一面又不斷出台針對中國公司的禁令、通過禁止中國人在美置產法案的情形下,着實難言樂觀。對中國來說,從特朗普再到拜登,在反覆經歷美國「狼來了」之後,對美方的信任已所剩無幾。因此,對於拜登近期稱中美關係將很快「解凍」之說,中國外交部直言要美方拿出誠意、做出實際行動。剛剛過完百歲生日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表示,拜登的對華政策並不比特朗普好,都是宣布中國為對手,然後迫使對手做出讓步,這種做法是相當錯誤的。

或許對美國而言,對華競爭已是從上至下的共識;但在處理中美這種影響全球的大國關係時,長遠、理性、務實的戰略思維必不可少。當前美國內部出現反思對華政策的聲音,僅僅只是戰術調整或手段變化,其本質不過是希望對華競爭不至於傷害美國利益,也不想引起盟友的強烈反彈,並無戰略上的根本轉變。

很多人將當前國際局勢,與美蘇冷戰尤其是中美建交時的中美蘇關係相比。但曾經美蘇兩大陣營,整體軍事實力相當;如今的美國,是毫無爭議的頭號軍事強國。曾經的美蘇陣營經濟上幾乎完全隔絕,各自通過陣營內循環自給自足;而如今的全球化關聯之深,想要經濟切割完全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中美貿易戰、俄烏戰事皆是例證。

拜登政府想另闢蹊徑打造「民主與威權」的對立陣營也難以服眾,尤其對其盟友和伙伴而言,更屢屢被「美國利益優先」所傷害。遠的不說,赴日本出席G7(七國集團)峰會的拜登,因美債危機臨時縮短行程,更取消原定對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新)的訪問。原本宣揚的「百年來首名踏上巴新國土的在任美國總統」、「高度重視印太」等說辭,反倒令人心寒。

中俄關係「三不」原則 已向世界表明立場

然而,正是因為美國自己在試圖打造新的陣營對立,於是特別擔心中俄之間可能「結盟」,甚至出現俄國淪為中國「經濟附庸」的說法。確實,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將其能源出口從歐洲轉向其他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來彌補損失;但同樣進口俄羅斯石油,為何美國對印度的措辭卻遠不如對華嚴厲呢?

進一步來看,近期被大事宣揚的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舊稱海參崴)成為中國內貿貨物中轉口岸事件,其實早在2007年就已有所安排,况且此舉不足以改變中國東北經濟結構,鑑於海參崴的基建設施和港口吞吐能力,尚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而對此前地緣經濟重心完全偏向歐洲的俄國而言,所謂遠東開發計劃業已「計劃」多年,目前也仍在擬議中。實際上,中國一再強調中俄關係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就已是向世界表明立場。

從目前來看,中美俄之間的戰略博弈仍處於「三國殺」階段,短期內也難見分曉。但從長遠看,真正勝出的那一方必然是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潮流,才可能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