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從近期香港與內地民間情緒摩擦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較熱門的社會話題,無疑是國泰空姐被投訴「歧視」、器官捐贈和其他捐款問題。概而言之,任何情緒化的內容都不應鼓勵,但關鍵是如何處理和消弭矛盾,從根本上治理問題,而不是加劇情緒對立。否則,只會像唐代劉禹錫《竹枝詞》中所說,「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並無日無之地延續下去。

(1)近期跨地情緒摩擦的淺層分析

──以國泰事件為例,不少意見只從宏觀理論分析,較少從細處觀察,但後者頗為重要,如果故意忽略,則有捨本逐末之感。例如空姐說話的地方,性質屬於私人的工作空間(猶如在家裏談話)?還是公開(例如對着乘客)的表達?此外,錄音的內容如何使用?例如在法庭上,這類錄音是否可以成為合法的呈堂證供?還有,怎樣平衡動機和客觀效果?這些都很重要。有意見認為,無論有意或無意,「傷害性的效果」已經出現;惟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觀點只側重「(一方面的)效果」,而沒有平衡事情的源頭。

談到平衡,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在公眾升降機裏,一般都有閉路電視,以保障使用者安全,但不會收音,就是平衡使用者在升降機內的私隱和言論空間。又如,兩人有矛盾糾紛,甲寫信罵乙,只要不涉及刑事恐嚇,即使語言較為情緒化,一般只算是兩人之間的紛爭;但如果甲使用的是明信片,第三者可以看到內容,那就可能犯法。此乃誹謗法平衡動機與效果的精神所在。

事實上,近期在新加坡也發生一宗類似的「歧視事件」,被投訴的是中國的航空公司,事件更是在公開的航空公司櫃台發生。可見,類似事件可能偶有發生。我提出上述觀點,旨在平衡和消弭矛盾,希望各方易位而處,冷靜思考細節(作者按:有關航空公司調查後表示,涉事人員是受委託的當地地面代理服務商員工,但該公司亦向乘客致歉)。

——近期另一個情緒摩擦的事例,適逢今年是汶川大地震15周年,有內地信息渠道披露十大捐款國家(也許港澳台被視為本國地區,未有提及)。據當年公開資料,在650億元人民幣(下同)總捐款中,香港佔200億元,澳門50億元,台灣15.2億元,遠超外國捐款的總和。

上述不平衡的報道引起各地關注,有內地網民把實情列出,但被舉報「不實」。其後,未見官方有平衡的澄清信息,這又難免間接引起更大的情緒波動和矛盾了。

──上述事例也許只屬淺層次現象,惟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淺層次的矛盾,將會積累成為日後的深層次矛盾。情緒的矛盾會積累成為行動的矛盾,小範圍矛盾會積累成為大規模矛盾,民生性質的矛盾也會積累成為政治性質的矛盾。這類例子屢見不鮮,都沒有外國和外部勢力的影子,不是更值得正視嗎?

(2)深層次分析 可發現更多問題

──我相信,總體和實質而言,香港人不會歧視內地人,外國人也不會歧視中國人。所謂「歧視」,只是針對某些行動,而不是針對人。以下例子可供研究:中國某企業為了鼓勵員工,曾安排逾千員工一起到法國旅行,在羅浮宮前拍攝高空視角的大合照,需時良久,難免影響交通和其他人士,法國傳媒提出批評。另一中國企業斥資要求巴黎鐵塔打上紅色燈光,並有其他廣告配合,推廣中國形象,法國人沒有反感;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顏色而已,既有利於法國經濟,也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

同樣道理,我相信中國人不會歧視外國人,中國不喜歡外國霸凌,但不會盲目仇外。可見,必須分清「歧視」的具體內容和性質,有些是實質的,有些只是感覺,不宜混淆「行為和印象」的界線。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些「歧視」的感覺源於自卑,愈是自卑就愈感到「被歧視」,就更要以強大的心理反射來「保衛尊嚴」。經歷愈多,見識愈廣,心理質素愈高,這種自卑感就會愈少,否則相反。在內地,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已呈多元化,總體趨勢是好的,惟畢竟還有一批被形容為「玻璃心的小粉紅」;還有一批精忠的左派人士,數量不多,但也有其影響力。這種「玻璃心」近年還有演變為「泡泡心」的現象,吹彈得破。政治教育對他們的影響,遠大於公民教育和知識教育。

近期又一個例子,韓國女團BLACKPINK在社交平台以「Macanese」(澳門人)感謝澳門觀眾,而不是感謝「中國人」或「中國澳門人」。內地有網民批評這是「支持澳門獨立」、「傷害中國人民感情」、「要求抵制韓流」。誰都知道,澳門人哪裏有「獨立」的念頭?在內地,也不叫「中國北京人」或「中國上海人」。這類事件,其實就是2016年台灣大選時「周子瑜事件」的翻版。內地「小粉紅」炮轟周子瑜拿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拍照,就是「支持台獨」,結果間接送了蔡英文進總統府。今次「澳獨」的指摘,當然不會導致「澳門獨立」,但如不平衡,只會強化「泡泡心」的破壞力。

(3)如何處理?解結還是打死結?

──各方必須弄清情緒摩擦的成因,分清各種摩擦的性質,不要馬上上升到「背後陰謀」或政治對立。例如器官捐贈,官方可以批評搞破壞的行動,並展開調查;惟如果只講這一個角度,而不同時提及「捐贈與否全屬個人意願」,即使其後醫衛局長盧寵茂作了補充和補救,但已出現失衡的感覺。從公關學的角度看,最高權力的人適宜說彈性的話,以便留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否則,因感覺而成的結可能愈來愈變成死結。

──官方長期的政治教育強調民族尊嚴、民族大義,中國強大了,不能受欺侮。沒問題,民眾都認同。大家跟着會問:怎樣才能真正維持民族尊嚴?表現形式很多,經濟、科技、外交和綜合國力上升,都可提升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但如果民族尊嚴變成狹隘的民族情緒,或者民族主義,那又怎麼辦呢?在對外的問題上,或可用競爭以至鬥爭的角度來捍衛民族尊嚴;惟對內卻要避免民族主義變成內部分化、擴大逆反心理的酵素。

──任何人如能在言行上反求諸己,並實踐「對話比對峙好」,肯定可以逐步消弭矛盾。擁有公權力的人更應主動,因為他們可以吹皺一池春水,漣漪輕輕散開;沒有公權力或弱勢的一方,縱有千言萬語,都只會面對銅牆鐵壁。此刻正值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之際,盼他們能多反映主流民意,減少出現「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那就功德無量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