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謝鎧洺:香港教育能否與時俱進面向未來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着「時不我待」的精神,香港一直走在創新的前沿。然而,在應用人工智能(AI)和聊天機械人如ChatGPT等方面,香港在教育方面仍然顯得落後。大部分中學、小學尚未為如何利用ChatGPT等聊天機械人來提高學習成果提供明確指引,甚至有些限制或禁止學生使用AI或ChatGPT。這種猶豫,使人回想起19世紀墨水筆的發明,當時有些人擔心這會破壞教育。

隨着AI技術在教育的發展,香港學校必須力求創新。教育先驅Seymour Papert提出,AI技術將重新定義教育(Papert, 1980)。Khan Academy始創人Salman Khan倡導個性化學習,認為AI對學生來說是寶貴的導師(Khan, 2013)。本港知名資訊科技教育家Nancy Law教授也強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有效運用AI輔助教學(Law, 2018)。面對AI帶來的變革,香港教育應該擁抱未來,充分利用AI的優勢。

擁抱AI浪潮 從七方面着手

近年AI的突破發展,帶來了生成式AI技術(generative AI),如今年3月31日「福布斯」(Forbes)報道,這項技術能夠創建跟人類創作無異的內容。生成式AI具有改變包括教育在內的多個行業的潛力。

然而,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報告警告稱,AI可能取代全球多達3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對勞動力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AI開發預計也將創造新的工作機會,需要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來管理、維護和推進AI技術。

為充分擁抱AI浪潮,香港教育必須——

一、釋放創新:跨學科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

AI的不可阻擋力量,需要跨學科合作。社會和教育界必須攜手創新,將AI的潛力發揮於教育。學校應該與各領域專家密切合作,共同開創AI教育應用的新篇章。香港應為年輕人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並與各持份者就ChatGPT等AI平台的未來發展展開對話。

二、平衡倫理:解決AI倫理問題

儘管AI技術帶來眾多好處,但也存在潛在的倫理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加拿大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Mila的報告Missing links in AI governance,強調需要一個全面的倫理框架來管理AI應用。教育界必須解決公平、透明、可追溯和隱私等AI倫理問題(Floridi & Cowls, 2019)。香港教育界應保持警惕,確保AI技術得到公平使用,讓所有學生不分貧富、種族或性別都能夠受益,並促成真正「智慧校園」的建立。

三、數據驅動:提升數位素養

隨着AI在各行業日益普及,「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對於教育和社會創新,是至關重要(Belshaw, 2012)。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必須提高數位素養,以適應數位時代的挑戰。教育機構應該加強數據素養教育,引領整個社會應對AI挑戰。教師可以將ChatGPT融入小組討論,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與AI技術互動。

四、適應變革:應對新職業趨勢

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引起廣泛社會關注。高盛報告估計,AI可能取代美國和歐洲四分之一的工作任務,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和生產力繁榮,同時也會取代現有崗位,正如「福布斯」所指出的。面對這些全球趨勢,必須推動香港教育改革,培養具有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精神的學生,以適應未來生涯規劃的變革。

五、擁抱Web 3.0:革新香港DSE

隨着Web3.0(semantic web)時代的來臨,香港教育不能再保守。面對AI技術和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本港必須改變,才能保持全球競爭力。教育界應拋棄保守思維,立足於Web3.0,啟動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改革,探索AI和ChatGPT技術在教育中的無限可能。香港政府、考試及評核局和教育局應改革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以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

六、及時適應:香港教育轉變之路

香港教育必須回應AI技術革命,推動變革。然而,當前香港教育的保守性質阻礙了進步。教育界應積極擁抱創新,擺脫傳統模式,全面迎接AI為教育帶來的新時代。

七、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共建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概念是指將AI技術無縫融入教育機構,創建一個個性化學習和創新的環境。香港學校應與AI開發商、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決策者共同努力,建立智慧校園,共同為教育未來的發展抱負而努力。

為市民創造更美好教育景象

只有勇敢地擁抱像ChatGPT這樣的AI技術,克服它們帶來的挑戰,香港教育才可以乘着AI浪潮推進自我變革,迎接未來。現在是時候讓香港教育適應和創新,為全體市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教育景象。

參考資料:

(1)Belshaw, D. (2012).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Digital Literacies.

(2)Floridi, L., & Cowls, J. (2019). A Unified Framework of Five Principles for AI in Society. Harvard Data Science Review, 1(1).

(3)Fullan, M. (2015).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4)Khan, S. (2013).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Hachette UK.

(5)Law, N. (2018). Transform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with Educational Research that Matter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6)Papert, S. (1980).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Basic Books.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謝鎧洺]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