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駐京周記:神奇的打工博物館

發佈於

【明報專訊】破舊的房屋,泛黃的資料,斑駁的牆面,腐爛的氣味,凌亂的陳設,原本不應該成為對博物館的形容詞。但在北京五環外的皮村,就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博物館——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

慚愧的是,初聽到這個博物館的時候,也是博物館即將閉館的時刻。原本以為是個現代人自嘲式的網紅性質博物館,等真正來到門前,才發現並非如此。

走過皮村標誌性的新村門,經過幾條商業街,穿過眾多招租的小單間公寓,來到了一條被畫滿拆遷紅字的街道,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就坐落在這裏,平日裏參觀者稀少,兩小時內可能也就有兩個人走進這家小小的博物館,匆匆看過又離開。

館內展覽的暫住證、糧票、工資條,甚至館內最大的展品,一輛煎餅車,都記錄着過去幾十年間普通打工人真實的日常。展館最深處擺放的人形紙板,背後記錄了他們的故事。他們是保安、建築工人、清潔工、外賣員、的士司機……「打工人」這個被現代人自嘲的詞語,被他們完美詮釋。

打工者維權路仍漫長

博物館內除了打工者日常,還有各類維權事件的始末和檔案,記錄了他們的血汗與眼淚。雖然國企、大型民企幾乎都建立了工會組織,都在「依法履行」職責。但對於許多數打工者來講,內地的工會似乎大多隱形於節假日派發的米麵糧油中,甚至很多中小微企並未組建工會,打工者的權益維護之路依舊漫長。

近年來996、隱形加班和年輕人猝死事件頻發,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工會工作的缺失。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機關報《法治日報》發文討論遏制隱形加班現象時,也提及中國社科院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表示,真正發揮工會作用,才能給員工在企業內提供權利保護層。

在打工者NGO展區內,也記錄了打工人們互幫互助和維權的歷史。除了工會,社會組織也能為打工人權益保駕護航。截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社會治理範疇,已連續五年將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願服務、公益慈善」放在一起表述。雖然展廳內的團體多數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但這些歷史也啟發和鼓舞了眾多身處困境的打工者。

蚊子的「嗡嗡」聲,和不時傳來飛機的轟鳴聲,成了我對博物館最後的記憶。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閉館了,但打工者的精神還在。無論是走進博物館,還是走進生活,希望所有「打工人」都能被善待。

明報記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