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水務署創新技術換東江水管 減工程影響

發佈於

【明報專訊】東江水是本港主要水源,但供水系統部分輸水管已呈老化,其中連接東江原水及船灣淡水湖的上水及粉嶺一段約5公里P4水管早前展開改善工程,水務署近日宣布工程今年1月已基本完工,新水管已投入使用,現正修復路面。水務署稱,工程涉及的其中3.6公里水管位於人煙稠密地點,包括靠近上水港鐵站及粉嶺公路,團隊須採取「無坑敷管法」及「內套喉管法」創新工程技術,減少掘路面積、降低對市民影響。

負責P4改善工程項目的水務署工程師杜穎雯表示,原有的P4東江水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已鋪設超過40年,部分已老化,有潛在爆喉風險,需要更換。工程主要是將外圈直徑2.1至2.3米的老化塑膠管,更換為軟鋼管或聚乙烯喉管。

水管推頂法建隧道減掘路

「內套法」原管道內套新管

團隊在施工期間,需以創新方法處理靠近上水港鐵站的管道及橫跨粉嶺公路的管道,前者以「無坑敷管法」代替傳統的「有坑敷管法」,人員在施工管道頭尾各建造一個豎井,即「進口井」及「接收井」,減少掘路,再用「水管推頂法」進行無坑敷管,由進口井推動隧道鑽挖機,逐節推頂混凝土喉管至接收井,建造一條隧道,再依次套入每節8米長的新水管。團隊亦使用「建築資訊模擬技術(BIM)」探測近港鐵站地下環境,評估不同走線效果及會否影響其他地下設施,最後在地深12米處制訂一條長約361米走線。

至於橫跨粉嶺公路管道部分,杜穎雯稱考慮到公路車流量,不太可能封路施工,故團隊採用「內套喉管法」,即在原有管道內套入外徑2米的聚乙烯喉管。不過輸水管的橫截面面積因此縮小,團隊在管道附近用「無坑敷管法」另建造一條較細的水管,以維持原有的輸水量。

新喉管易維修 料可用50年

杜說,透過內套喉管法修復管道很常見,但今次喉管外徑達2米,屬水務署使用內套喉管法修復過尺寸最大的工程,故工程所需器械及喉需從德國訂做。她又說,施工期間適逢疫情,封關導致物流受阻,拖慢了工程進度,第五波疫情時團隊更不少人染疫,造成人手緊張,唯有延長工時追趕進度。杜稱,更換後的喉管強度與重量的比(強重比)較原有喉管高,亦更易維修,料可使用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