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不同文化土壤 相同安老動人故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在廣州讀完社工本科後,在一家高端私營安老院舍擔任1年社工,隨後選擇到香港進修社工研究生課程。畢業後加入香港老年學會「賽馬會長新冠院舍支援服務」,為私營院舍長者提供心、社、靈支援服務。

港穗兩地的安老院舍,無論在環境設施、院友健康狀况等都截然不同。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我用心地體會及反思,努力和長者一起創造動人故事。

本科畢業後,我就職於廣州一家高端私營安老院舍,佔地面積大,院友房間是獨立單位,有獨立廚房、廁所、客廳和陽台;公共區域有高級會所的娛樂設施,包括桌遊室、健身房、游泳池、瑜伽室等;還有室外花園和棧道,以及配套康復醫院,滿足院友身心社靈各方面需要。作為社工,我的職責是為院友設計不同課程和活動,協助院友自主建立俱樂部活動,以及個案管理和輔導。大部分院友主動選擇入住,是行動及認知能力較好的長者,能夠自由地參加不同活動,期望在院舍裏開啟嶄新且豐富的晚年生活。只有很小部分長者較體弱,需要入住康復醫院的長期照顧區。

港穗安老院舍大不同

來到香港,安老院舍有很大不同。首先,香港私營院舍質素參差,有些環境相對簡單,有些則設備齊全且環境舒適。其次,香港院舍佔地和人均居住面積普遍較小,院友房間只有一張牀加一個儲物櫃。最後,香港院友大多身體或精神較弱,部分人不能自我照顧之餘,亦難以在社區中接受家人照料,要「被動地」入住院舍。由於院費不輕,香港長者要入住政府資助院舍,或是買位院舍申請資助等,必須經統一評估,證明健康缺損程度,因此在香港院舍所見,精靈且行動方便的長者較少,很多人需要長期臥牀且有較嚴重認知障礙,院舍提供服務以護理為重,與養生為重的內地院舍截然不同。

剛開始面對這樣的環境,我也需要適應。但當多次走入不同院舍,看到和聽到院友們的生活點滴,加深了我的理解和感受。有婆婆視自己的小房間是一個無牆的開心天地,如數家珍地給我展示房間裝飾和收藏。有伯伯在院舍裏開闊自己的音樂才能,自學了好幾種樂器,並在職員協助下,自發和幾個院友組織演出,為其他院友帶來歡樂。亦有婆婆感恩院舍職員的體貼關懷和照顧,親手做手作送給他們。同時,當我們一班年輕社工開展服務時,都能看到長者臉上笑容,收到他們真摯感謝,讓我意識到社工服務的價值所在。兩地工作環境及對象狀况雖有不同,但目的都是想為長者帶來快樂,這就是工作最大動力。

同聲同氣 北京婆婆分享心事

作為一名「港漂」,我在服務過程中會面對一些文化差異,但同時也有優勢。不少院友曾在內地生活,或對內地有特殊感情,十分喜歡到內地遊玩。當他們講起內地的體驗,我都能表達真切的同感。

張婆婆令我尤為印象深刻。她是北京人,年輕時在北京擔任數學教師,後來隨家人到香港生活,成為普通話教師。平日她主要使用普通話,能聽懂和講幾句簡單廣東話。第一次跟她接觸時,她得知我是廣州人,能講流利普通話後,表現得十分開心,因為院舍職員和院友平時大多用廣東話交流,令她沒有太多機會自由表達自己。

之後幾次見面,她傾訴了新冠疫情下的心中苦楚。疫情期間,香港和內地防疫措施森嚴,加上院舍處於封閉或半封閉狀態,令她倍感無助。「我女兒住在內地,以前經常來香港探望我,偶爾還帶我回去內地玩。但是『封關』之後,她不能過來,只能跟我打電話,我已經有兩年多沒見到她了。」講到此處,她不禁眼泛淚光。因疫情有兩年多沒有回家的我,也有相同感受,「我一直留意電視上有關通關的新聞,但是一直沒有好消息,也覺得很受挫」。我們互相分享和家人相隔兩地的無奈與思念,婆婆感覺像尋覓到知心同路人,表示得到很多安慰。

除了和家人相隔兩地,婆婆還提到在院舍生活受限,「我在這裏能聊天的院友就不多,因為不是很多人聽懂普通話。疫情之後,院舍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要院友盡可能少點接觸,所以我就自己在房間裏面吃飯和看電視。」另外,她前段時間確診新冠,正受「長新冠」困擾:「我感覺記性變差了,最近經常不記得東西放在哪裏,或者走着走着就不記得自己想做什麼,好擔心記性愈來愈差。」

見此狀,我鼓勵張婆婆加入「長新冠」支援小組。婆婆一開始內向被動,後來和其他院友漸漸熟絡,開始有勇氣主動分享內心。「對現在的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這句『活在當下』。」婆婆在小組中,製作一張送給自己的心意卡時,對「金句」感觸良多,「雖然疫情突然令生活出現很大變化,但很多事情我們也控制不了,不如就活在當下,珍惜現在所擁有。例如因疫情見不到家人是無奈,我應該好好珍惜能和女兒打電話的機會」。

腦力鍛煉 玩對對碰、算數遊戲

參加認知小組,張婆婆也表示很有幫助:「我覺得腦子又開始動起來了,現在有空會繼續玩『對對碰』(記憶匹配卡片遊戲)和用撲克牌算數的遊戲,幫助自己多鍛煉腦子。有時候還會邀請其他院友一起玩,又有益又開心。」

另外,我鼓勵張婆婆在小組中教大家一些簡單普通話,而其他院友則教她廣東話。婆婆感到很開心:「教別人的過程讓我又有當年做教師的感覺。我還因此認識了新朋友,有空會一起聊聊天,心情比之前好了很多。」

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留港社工,我明白在陌生工作環境中總會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有幸在過程中,能夠遇到很多可愛的長者,給予我支持和鼓勵,又分享在異鄉拼搏的心聲,令我更有力量地往前邁進。同時,我相信,因疫情身心被蒙上陰霾的他們,會在我們的努力下重見陽光,迎接新開始。

■知多啲:改善長新冠困擾

新冠疫情中,大量長者確診,死亡個案中,60歲或以上長者佔超過95%,其中逾50%居住在安老院舍。不少院舍長者即使捱過疫症侵襲,但受到「長新冠」影響,在生理及心理層面造成困擾。香港私營安老院舍條件參差,疫情下資源更為緊張,使院舍長者面臨更多挑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香港老年學會,推出了為期1年的「賽馬會長新冠院舍支援服務」,由社工為私營院舍長者提供心、社、靈支援服務,內容包括不同類型的小組、活動及個案輔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綺霞(香港老年學會「賽馬會長新冠院舍支援服務」社工)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