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應對氣候變化「灰犀牛」 有賴政治氣候改變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國北方近來遭遇罕見高溫天氣,歷來適合避暑的京津冀地區,6月連續多日最高氣溫突破攝氏40度,進入「炙烤模式」。而在太平洋另一邊,從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到佛羅里達海岸,多地也持續遭遇熱浪侵襲。人們意識到,高溫已不是赤道國家或南方地區專屬,而是全球新常態。

去年全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炎熱夏季,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大範圍高溫天數長達79天,高溫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紀錄以來最強,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一個月內縮水近70%。歐洲遭遇了堪稱5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至少1.5萬人死於高溫。世界多國刷新高溫紀錄,拉閘限電、熱射病、山火頻發,成為2022年難以磨滅的地球記憶。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况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攝氏1.15度。而2015年12月達成的《巴黎協定》,設定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工業革命前水平相比不超過2度,理想目標是控溫在1.5度以內。

溫度升高2度,將對許多沿海大城市構成長期威脅,中國的上海、天津、香港和台州首當其衝。除了威脅人類生存,氣候暖化亦會重創農作物,加劇經濟危機和貧富分化。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將「自然災害與極端天氣事件」列為未來兩年全球面臨的十大風險中的第二位,並指出在未來10年,應對氣候變化不力是最大的風險。具有象徵意義的是,與1971年第一次達沃斯論壇舉辦時相比,如今瑞士達沃斯的雪量已減少了40%以上。

倘無中美協調 全球氣候治理成空話

氣候變化已經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一頭已經闖進人類現實生活的「灰犀牛」,個體已經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威脅。但這頭「灰犀牛」還沒有站在聚光燈下。

地緣政治、經濟復蘇、安全危機……每一項都是這個時代的顯性議題;惟氣候變化速度之快,提醒人們必須重新排序議題的輕重緩急。應對「氣變」,已成為既「重」也「急」的事項。

減緩全球氣候暖化速度的最有效方法,是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美合起來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40%以上。這意味着沒有中美的協調合作,全球氣候治理就是一句空話。

早在2003年,中美就成立了氣候變化工作組。2014、2015年中美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巴黎協定》奠定良好基礎。然而隨着美國對中國的判斷發生變化,中美博弈加劇,兩國關係急轉直下,氣變合作在磕磕碰碰中進展,但始終缺乏內在推動力和有利的政治環境。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台」,中方隨即宣布包括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在內的8項反制措施作為回應。兩國「氣變合作」因其他「絆腳石」而被迫中斷,殊為可惜。

應對窗口期愈來愈窄

筆者以為,以美方精確的「三分法」看待中美關係,將氣候變化單拿出來歸於合作方面希望繼續推動,而在其他領域繼續遏制中國,並不現實。綜觀兩國氣候變化合作史可以清晰看到,在「氣變」問題上的合作程度與兩國關係好壞呈現正相關。

雖然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提出火星移民計劃,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地球仍是人類的首選家園。面對氣候變化,每個國家都在一條船上。美國國際政治學者Joseph S. Nye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流行病等生態相互依存方面,使物理和生物法則脫鈎根本不可能,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憑藉一己之力解決這些跨國問題。

「氣變灰犀牛」加速到來,留給人類應對的窗口期愈來愈窄。脫鈎、斷鏈、分化的政治氣候,必然不利於合力解決問題,並折損各國在攸關人類切身利益問題上所付出的努力。據傳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有望近期訪華,COP28(《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將於今年底舉行,中美兩國的氣候政策和政治互動面貌,具有全球影響。說到底,生態氣候的改善,最終還是有賴於政治氣候的改變。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