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Emil Avdaliani: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之爭

發佈於

【明報文章】由黑海延伸至中亞的地理區域,已成為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空間,新的世界秩序有很大部分正是在此塑造。美國、歐盟、印度、日本、伊朗、土耳其、俄羅斯、中國及海灣國家,以各自的方式競逐對中亞和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的影響力,令這地區變為愈來愈擁擠的地緣政治空間(congested geopolitical space)。基於其鄰近地理位置及實質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當中部分國家較為顯眼地投射其勢力;而其他國家縱使實力較弱,但仍具有野心就區域事務發言。

總體趨勢是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地緣政治角力日益加劇,各方爭奪在此區域的貿易路線、軟實力,以至最終塑造未來世界秩序的能力。

俄國侵烏 加速「中間走廊」興起

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過往大都被分開看待。的而且確,兩者在地理上被廣闊的裏海(Caspian Sea)隔開;然而,自蘇聯解體以來的貿易和地緣政治發展顯示,構成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這兩個地區,應該被視為一組與其他較強大國家接壤的「連續地理區域」(continuous geographic area),並需要發展基建以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兩大經濟體,即歐盟及中國。

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加速了這進程——在西方制裁之下,經俄國的傳統貿易路線受到損害,由此引起尋找取道中亞-南高加索的替代貿易走廊、並將這兩個地區視為單一區域的迫切需要。

地緣政治變化下 現區域權力真空

再者,全球的地緣政治變化在南高加索和中亞創造了一定的權力真空。現時沒有單一國家能夠獨自主導這兩個地區;兩區內8個國家各自尋求平衡(balancing)的博弈——

對烏克蘭戰事可能造成的迴盪感到厭倦的哈薩克,已採取一系列外交政策姿態,以加強跟土耳其、歐盟及中國的聯繫;類似的動機,亦驅動了烏茲別克的外交政策;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同樣尋求在眾多大國之間平衡的外交政策;即使對俄羅斯有傳統安全依賴的亞美尼亞,如今也謀求更大的外交政策迴旋空間。

這種對更大迴旋空間的探尋,促使多個強權向中亞-南高加索投射力量,當中尤其着重新興的「中間走廊」(Middle Corridor)。例如,布魯塞爾已變得更為坦率公開其對於更廣闊黑海地區——包括南高加索的雄心;而高層人員出訪該區,並達成實質的投資以改善區域基建,正顯示歐盟的涉足程度不斷提高。格魯吉亞已被給予轉化為歐盟候選成員國地方的路徑。布魯塞爾亦跟阿塞拜疆簽署新的天然氣協議,旨在將來自裏海的天然氣輸入量翻倍,也簽訂協議建造一條由南高加索連至歐盟區域的黑海電纜。從長遠來看,布魯塞爾將擴大其在地緣政治上對中間走廊沿線貿易、運輸、能源機遇的注視。

土耳其同樣支持該走廊。結合它與阿塞拜疆的緊密關係,安卡拉對中亞的野心日益上升,而土耳其視該區域為其地緣政治勢力範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去年5月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舉行峰會時,就明確提到推進中間走廊的需要。

需將黑海裏海連結觀察

然而,要全面落實這條連接歐盟及中國的走廊,仍有漫漫長路。首先,中亞及南高加索現存的基建設施仍需加大投資,跨裏海的貨運交通量仍未達到預期。其次,哈薩克和其他中亞國家才剛踏出改善其道路、鐵路基建的第一步;開通著名的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鐵路,也需要大量時間。

一場對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爭奪戰,正逐步展開。人們需要將更廣闊的黑海地區和裏海連結觀察,而非分開看待。如果中亞成為名副其實、替代受到重創的俄羅斯走廊的另一個運輸選項,那麼最短的替代路線是通過裏海和南高加索,這樣可迎來一段連續運輸路線的時期,堪比古代和中世紀橫跨歐亞大部分地區的絲綢之路。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