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熙:引國際人才 助灣區發展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以來,兩地交流絡繹不絕。筆者明顯感受到內地上至政府機關,下至科研機構、民營企業,無不對未來充滿信心、憧憬;而令筆者更感同身受的,就是各地對香港高端人才的需求與渴望都在與日俱增,相信在不久將來,一定會在全國進一步加快從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等較發達區域,導入技術、人才及企業等創新資源,為國家整體發展注入新動力。

而香港位處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中唯一一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制度優勢及國家定位的城市(澳門定位更傾向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一定要在思維上有所轉變,才能打通大灣區人才流轉的「任督二脈」。

高才通政策 有待改良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在去年12月實施,至今超過半年,該計劃確實為香港的人才政策開創先河;惟客觀而言,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

筆者引用入境處一項數據為例:自高才通計劃於去年12月28日推出,至今年2月28日以來,在獲批的近9000人中,有近九成半即超過8000人屬於內地背景;其餘國籍的獲批人士(例如加拿大、澳洲、美國、新加坡等),各佔約1%。這充分體現了現有引才計劃的不足之處,便是申請者國際背景單一,未能發揮匯聚「國際」人才的成效。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這變相造成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了相互人才競爭,不利大灣區長遠發展。

其實,香港目前尚未將吸引人才方面的優勢,真正與國家發展大局相互結合起來。與大灣區各市相比,本港在吸引國際人才上實有太多優勢——香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市,實行低稅制,打造了絕佳營商環境及全球自由經濟體;此外,雖然居住面積稍欠奉,惟生活配套齊全,且中西文化薈萃及富有濃厚的藝術氛圍。從外國人才的角度看,香港應該是中國最接近西方文化的城市,沒有「之一」。不過既然如此,為什麼高才通在吸引外來國際人才上,未有發揮其應有之效呢?

將香港人才政策代入大灣區發展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踏出引才的第一步之後,應該更積極地將香港的人才政策,代入到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並作出全盤考慮。比如,香港的優勢在於金融業,而珠三角各市的優勢則在於其優質的製造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製造業規模實力雄厚,但務必要推動製造業的智能升級,才能為「中國製造2025」作出貢獻。而香港除了能夠在龐大金融業上提供支持之外,高端技術人才也是受到大灣區各市青睞的重要創新資源之一。

以上述提到的製造業為例,目前在特區政府的「人才清單」中,已經將先進製造類的創新及科技專家列入清單內;但由於引才政策的重心尚待進一步細化,所以未能重點吸引海外的高新製造業人才來港。

就此,特區政府應該考慮進一步優化高才通,比如持有外國專業協會會員或專業資格的人士,這些人才正是我們國家及香港在新形勢下急需的專業人才,更加要重點引進,並配合「人才服務窗口」,重點為這些人才提供服務、生活及工作上的支援。

筆者相信,引才、留才之最終目的一定是要服務大灣區,並輻射到國家整體發展大局。要做到這一點,香港的引才政策便需適當調整,並加大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華人的高端人才來港發展。做到這一點,香港必定能夠為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帶來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兼政研中心副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