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段崇智:合作共贏:亞洲大學未來發展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全球化令世界各地緊密相連,即使在某處發生的小事,也可如蝴蝶效應般觸發連串事件、改變各國命運。在千絲萬縷、唇齒相依的全球網絡之中,大學往往肩負促進革新進步的重要角色,透過創造知識及培養跨國界人才,大學的龐大力量足以締造蝴蝶效應,推動創新和國際協作,成果能超越地域界限,引領全球人類應對種種挑戰。

正當社會上不同機構或建設都可能遭歷史洪流淘汰,是什麼原因令大學的存在歷久不衰?

世界迎來重大轉變 影響全球大學發展

對很多國家或地區而言,大學是向世界展示其獨有優勢及能力的平台。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投放於創新研究的資源日增,愈來愈多高質素的大學湧現;而種種趨勢顯示,全球發展的重心開始轉移至亞洲。可是,世界正面對一浪接一浪的重大轉變,影響着亞洲以至全球的大學發展。

教育是關乎「人」的事業,人口趨勢的轉變對大學影響深遠,人口老化問題是一大挑戰。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預測,2050年亞太地區60歲或以上高齡人口將增加兩倍,達至約13億人,佔總人口的25%。

部分亞洲國家正設法應對出生率下跌的問題,當中以日本、韓國和中國尤甚。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下降,同時影響着大學的辦學規模和形式、研究能力及研究撥款等各方面。

除了人口老化,亞洲高等教育還面臨複雜的地緣政治及局勢日趨緊張的挑戰。中美角力,令兩國學生對海外升學卻步。地緣政治不穩亦為跨國合作築起障礙,阻礙了知識和經驗的交流,不利於研究及創新發展,也將耽誤各國解決地球迫切危機的進程。

須跳出框框 訂解決方案

在如此環境下,亞洲大學必須跳出框框,針對各種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各地院校正努力完善招生及招聘策略,應付人口老化及年輕人口萎縮。不少大學推廣終身學習的課程,以吸納舊生及年長生;亦有院校與海外大學合作,開辦為國際生而設的課程,放寬海外學生的入境簽證限制,或接受持有國際資格的申請人入讀其院校,從而擴闊生源。

國家發展策略亦為亞洲大學的發展帶來契機。以中國為例,其高等教育界經歷了很大轉變,各院校均積極配合國家發展策略,同時成功吸引了更多國內和海外學生報讀。近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科技輸出國,在研究和創新領域的影響力日增,中國大學的全球排名也持續攀升,都是吸引優秀學生的因素。

此外,儘管學齡人口減少(預計2050年完成學業的人口將下降38%),中國的總人口規模仍然龐大。中國政府現在更關注提升大學質量及績效,追求卓越,冀吸納更多國際生到中國升學,這都反映中國對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體系的決心。

近年不少亞洲大學都採取相應的靈活策略,以緩減人口老化的影響。雖然區內有大學被迫關閉或合併,但亦有個別國家創下驕人紀錄,以韓國為例,其整體國際學生人數持續上升,今年更達成招收20萬名國際學生的目標,相比20年前只有1.2萬多名海外生到當地留學,實在是一大躍進。

面對人口老化、地緣政治和科技浪潮等全球挑戰,各國必須集思廣益、共同努力,從宏觀角度思考對策,亞洲大學亦必須加強協作。近日在香港舉辦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高峰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合辦,超過500名來自亞洲和其他地區140多家頂尖大學及學術機構的高等教育領袖雲集香港,探討亞洲大學迎向2050年的重要議題。峰會展現各國代表對國際合作充滿熱誠,進一步肯定推動合作對亞洲高等教育發展至關重要。

大學價值 不限於本地社區所負使命

歷史印證了大學作為知識殿堂,具有靈活應變、引領全球變革進步的能力。如今亞洲在全球的影響力日增,區內大學應善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優勢,在21世紀的複雜挑戰中尋求突破。大學之間可透過更緊密的協作,分享經驗,攜手培育未來職場所需的人才,解決社會技能短缺問題,共同應對假資訊、氣候變化及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數碼浪潮中,大學有能力及責任善用人工智能的力量,造福人類。大學的價值,並不限於個別院校在本地社區中所肩負的使命。院校之間戮力同心,方可發揮高等教育的真正力量。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段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