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劍明:領展是否履行了ESG中的社會責任?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不少人開始質疑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而罔顧環境及社會的商業行為,倡議投資者都要考慮企業是否履行對環境及社會的責任。近年氣候問題愈來愈嚴重,並影響地球上每個人,愈來愈多消費者、投資者和政府認識到綠色經濟的重要。

此外,正如許多人力資源和商業研究都表明,性別平等、種族多樣性和公司的良好治理,是許多大公司的成功關鍵,其核心論點是企業受益於思考超越純粹經濟的價值創造,將價值創造的重點放在所有持份者(stakeholders),包括社區、員工和客戶身上,而不僅僅是股東。

ESG是企業營運的範式轉移

隨着愈來愈多機構投資者和政府認識到企業在環境及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採納2004年一份題為Who Cares Wins的聯合國報告的建議(註1):將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納入公司財務報告,以確保企業能盡其環境及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香港聯交所亦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績效報告。

學者李敏剛指出,在ESG績效報告中,指標過於空洞,抽離社會脈絡,而且「社會」(S)的部分較少受注意,尤其是「社區投資」一項。他指出領展在標普的評分是否實至名歸,就很值得質疑(註2)。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戰略管理大師Michael Porter注意到在許多情况下,ESG因素對特定企業的業績並不重要,也不會突出企業對社會影響最大的領域。例如銀行的碳足迹,對銀行業務表現並不重要,減少碳足迹也不會對全球碳排放產生實質影響;相比之下,銀行發放客戶無力償還的次級貸款,具有毁滅性的社會和金融後果。然而ESG報告將前者歸功於銀行,而完全忽略後者,部分原因是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自願性及以聲譽為中心的性質,往往會遺漏壞消息。

此類廣泛而樂觀的ESG報告,可能會鼓勵企業裝點門面,從而令投資者和消費者感覺良好,但它會分散人們對於激勵和支持企業在其業務最核心的問題上,產生更大社會影響的注意力(註3)。

領匯(領展前稱)於2005年在港上市,被批評營運方針集中於利潤增長,而罔顧公屋居民和商場小商戶利益,以大幅加租、拒絕續約迫使經營多年的商戶離場,繼而引入不同大型連鎖店,同時減少商場內的休憩康樂設施來增加租舖牟利。領匯的經營手法引起不少香港市民、股東、持份者及非政府組織批評,使其公司形象大受影響。領匯因此於2015年改名領展,目標為進軍內地及海外市場,變成一個跨地域房地產企業,但不要忘記領匯本來的業務是管理房委會出售的180個公屋商場及停車場。

「S」才是領展的核心業務

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稱,領展是本港民生議題的「三座大山」之一。從領展網頁得知,其在港仍有130個物業,佔其整體物業的74.1%,可見公屋商場仍是領展核心業務;碳排放、再生能源運用及有機廢物回收,並不應該成為其首要業務。因此,評核領展業務上能否對弱勢社群作出上述行為,仍是領展對社會影響的最大主要指標。

領展有不少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包括荷蘭和美國公司等。雖然這些機構投資者相當着重ESG表現,但相信他們在外地甚少可以接觸到本地新聞和香港小市民對領展的批評,而大概只倚賴領展官方文件和評級機構報告去衡量。

確實,領展在環境方面做得不錯,但正如Michael Porter所批評的,這些都不是領展商業運作對社會構成的最大影響。反而社區投資和提供服務給社區上的弱勢社群更為重要,因此領展的核心業務也須關注居於區內的持份者的生活需要。

轉售業務 只是迴避社會責任的策略

香港已步入老年化社會,不少年長及低收入者住在公共屋邨裏,但他們在社區內的生活需要卻被領展忽略。領展透過所謂社區凝聚計劃,「打卡點」、「創意匯」和「聚腳地」等社區設施,大多建於人流多的重點商場如樂富廣場、黃大仙中心、赤柱廣場。這些設施有利吸引具購買力的年輕顧客或家長,不論他們是否在當區居住。從商業營運角度考量,這是無可厚非,惟領展往往忽略公共屋邨內的老年化趨勢及所引伸的社區需要。

大多年老公屋居民的日常所需,都依賴一些未翻新、吸金能力低的老舊商場和街市,領展沒有想辦法去活化這些「死場」來賺取微薄利潤,為避免拉低ESG指標,反而推卻自身責任。分批拆售商場及停車場來圖利,完全忘記領展的資產本來是公共資產,政府出售時有賦予其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結果,地點偏遠的新田圍商場在2017年易手後,曾長期淪為「死場」(註4),致居民未能購買生活用品。雖然這些不是領展直接造成,惟並不表示領展沒有責任。

2022年領展計劃將牛頭角樂華邨的唯一街市改變用途為安老院舍,並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然而計劃卻遭到許多居民反對,指該街市為他們的「唯一選擇」,失去街市他們將難以買餸;亦有商販表示不應收回街市,要求領展「畀生路商戶行」(註5)。究竟領展有多聆聽居民聲音,ESG能否反映現况呢?

屋邨商場最初的設計是將商業與社區融合,塑造商場來吸引外來顧客並非問題,但亦須考慮屋邨年長居民的需要。在受制於社區融合和ESG指標的壓力下不能賺取最高利益,就把商場賣掉,是否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做法?

ESG指標績效報告確實可令企業盡一些環境和社會責任,惟因為它是一個綜合指標,卻不能衡量企業日常運作對社會或環境的重要負面影響。倘海外投資者單以綜合ESG指標衡量領展表現,而忽略社會有大量聲音批評領展沒有履行社會責任,這樣的指標或許只會誤導他們投資。

註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Who Cares Wins: Conn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a Changing World.

註2:李敏剛〈從ESG角度檢視領展社區投資〉,2023年6月30《明報》

註3:Porter, M. E., Serafeim, G. & Kramer, M. Where ESG Fails. Institutional Investor (Oct 16, 2019).

註4:〈新田圍商場空置6年淪死場 居民請願盼盡快改善〉,2022年5月18日《東方日報》

註5:〈樂華邨唯一街市擬改院舍 街坊炮轟〉,2022年9月10日《東方日報》

作者是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劍明]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