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紹雄:善用三隧分流 貫徹數據為本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三隧分流」隧道費調整方案的效益討論多年,市民亦期盼多年。6月28日立法會終於通過《2023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政府藉着今年8月2日收回西隧的契機,引入「擠塞徵費」概念,調整3條過海隧道收費水平及結構,紓緩各過海隧道和連接路的交通擠塞,解決這個塞了多年的「老大難」問題。當然,要徹底「清龍」,須貫徹數據為本,做好城市及交通規劃,再配合智慧出行科技,方能真正解開過海隧道擠塞的「死結」。

三隧分流首階段採取「633」收費安排,即西隧私家車收費下調至60元,東隧及紅隧劃一加價至30元;的士劃一收取25元。第二階段的「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則視乎時段,向私家車收取20元至60元不等的隧道費;的士維持全日劃一25元,商用車則全日劃一50元。

調整收費後,收窄三隧收費差距,減少駕駛者因「慳隧道費」而繞道行駛。由於「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涉及複雜的收費模式,實際執行時,政府須妥善做好有關收費及配套系統,千萬不要像推行「易通行」時出現「甩轆」情况。

三隧分流依循「效率優先」原則,即優先考慮載客效率高的車輛。不過,政府法案出現了不一致性:同樣是商用車輛,的士載客量理應次於公共小巴,但小巴收費50元,貴過的士的25元,不太符合效率優先原則。因而我曾建議政府劃一兩者收費,希望政府實施第一階段「633」收費後,蒐集更多數據再檢視方案細節,正視及遵循效率優先原則。

做好數據監察

政府數據顯示,於早上繁忙時段,方案預期能夠使紅隧和東隧車龍分別縮短約1至1.5公里及0.5公里。我多次指出,政府現時提供的數據都是建基於疫情期間估算,並非復常後的交通流量,相關數據未必具代表性。本港已邁向復常,我希望實施「633」方案後,政府能夠密切監察3條過海隧道車流量,蒐集最新交通數據,做好數據監察,因時制宜調整細節,令三隧分流方案發揮最佳效果,造福全港市民。

3條過海隧道合計的容車量已達126%,三隧分流方案只是短期紓緩隧道塞車的「止痛」措施。要根治塞車問題,須多管齊下,包括完善鐵路和道路網絡整體佈局、優化公共交通系統,及提供更多泊車轉乘優惠等中短期措施。長遠而言,未來隨着北部都會區建成,新界區人口將明顯增加,過海隧道塞車問題只會有增無減。因而政府在規劃北都、締造另一個核心商業區達至職住平衡的同時,應盡快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市民亦極為期待政府早日落實有關方案。

推動智慧出行

隧道是智慧出行的重要元素,我希望政府以具前瞻性的政策眼光,完善智能運輸基礎建設,及善用嶄新的感應偵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創新科技,應付與日俱增的交通需求,並逐步落實各項智慧出行措施,推動本港建構成為世界級的智慧城市。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