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雲破月來花弄影 月移花影上欄杆──從耶倫訪華看中國能否「務實運動」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4天,事前被視為「中美關係稍為緩和的現象」。中國對耶倫表現溫和而友好,語言也有分寸,但一切還要看日後雙方行動。由此帶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不能寄望美國放鬆壓力,只能努力自強,惟怎樣才能達到真正自強的效果?倒是要撇開美國因素後再務實衡量和部署了。否則,眼前的「耶倫暖風」可能只是雙方各自的緩兵之計,好像「雲破月來花弄影」(語出宋代張先《天仙子》),照得花姿綽約,但實際只是「月移花影上欄杆」(語出宋代王安石《春夜》),空有花影,卻有花無果,故有今天標題。

(1)耶倫之行 沒有實質進展

──綜觀耶倫此行,中美雙方除了語言比較客氣(與上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同)之外,實質上沒有什麼成效,更難言突破。例如美國沒有取消對中國的任何已有制裁,連口風都沒有放鬆。此外,中國指摘美國將經貿問題「泛化國家安全」,美國則用同樣內容批評中國;美國總統拜登和美方高官更把敵視的語言升級(例如指摘「中國欲取代美國,主導世界」)。還有,中美貿易其實仍各取所需,但在美國制裁下,很多原產地在中國的貨物都要轉到第三地轉口或生產,才不算「中國貨」,這也拖累了香港與美國之間的轉口貿易(因港貨被列入「中國」範圍)。可見政治屏障不解,經濟必然受阻。

──耶倫在美國官員中雖然比較溫和,惟與其他官員比較(例如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貿易代表戴琪等),她對白宮對華政策的影響不大,只能務實地在本身職務上落實「對華經濟不脫鈎」而已。對於中國的「不公平經濟行為」,及美國在華企業受到的「針對和脅迫行動」,她更不能不「表示關切」。與此同時,美國勸喻美資離開中國的言行卻沒有減少。

──耶倫此行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中美經過近年摩擦和碰撞後,雙方經濟都有問題,而且問題不少,正是各有各難處;加上兩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上互相牽制(例如烏克蘭問題和各自的合縱連橫),也令雙方不敢輕舉妄動。在這大勢之下,才促使雙方願意稍歇一個回合,回一回氣。

不過,回過氣後,雙方肯定繼續惡鬥連場。最近美國答應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據報北約31個成員國中,11個有望達到今年至少將其2% GDP(本地生產總值)用於國防的目標。在在顯示,西方陣營希望盡早解決烏克蘭問題,然後集中精力與中國周旋。所以未來形勢不可放鬆。

(2)中國內外均須有「務實運動」

──面對美國壓力,中國自然有反制措施,例如最近限制金屬鎵和鍺出口。但這類反制措施的實際效果如何?還需精密計算,不能沾沾自喜,因為像當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一樣,外國也有方法拆解。况且中國現時面對的經濟問題,不少是內部問題,雖然可解讀為「外圍市場環境不好」,惟這只能用於外貿,而不能用於內地市場。

例如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三大支柱,即內需、房地產和外貿,今年上半年數據並不樂觀(詳閱國家統計局數字或《明報》7月10日社評分析)。更有甚者,各方擔心的通縮,如今看來迹象愈來愈明顯,連內地專家學者都公開討論這個問題,並提出多種應對方法。

──面對財政困境,自然想到開源節流,但必須全面考慮利弊,不能只看一點而不及其餘。其中一個內地和外商都關心的問題是:近年不少內地企業(尤其是大型民企)被調查和勒令「整改」。如果從完善管理體制、理順市場供求關係、反對壟斷、懲治貪腐的角度出發,有其必要;惟業內人士發現,上述效果未見其利,已出現「懲罰風暴」。螞蟻集團及旗下集團機構被罰逾71億元(人民幣,下同),騰訊集團旗下機構被罰約30億元。這是「寓禁於徵」還是「寓徵於罰」?往往一線之差。

還有一個參考:曾受處分的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劉士余最近有新職(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但業界翻出一個數字:他由2016年2月接手證監會後,當年的處罰和沒收款項是42.83億元,同比增加288%;2017年增至74.79億元,同比增加74.74%;2018年增至106.41億元,同比增加42.28%。當然,外國也經常出現類似事例;政府罰錢,企業也有所準備。

惟必須注意的是,這是適可而止和講求實效的完善措施?還是逐步變成「上下交徵利」的趨勢?如果這種印象或態勢擴大到外資身上,外資將會如何考慮呢?加上外資已面臨各種不穩定因素,所以更須審慎。假如「上下交徵利」的擔心和恐懼降臨老百姓身上(例如公務員實質減薪和「回吐多發的獎金」),輕輕的物價上漲都可能引起反彈,這更必須早為之計。

──在中國的政治文化裏,中央下決策後,各級官員多數各司其職,但經常出現「本位主義」,只顧完成本職內的工作,不理其他連帶影響。所以,中國即使不搞「洋務運動」,惟必須有「務實運動」。其特點是:一、在推行某政策前,必須主動、全面、多方參與和檢視包括正、反、負、副面的作用;二、遇到相反意見時寧可先研究其弊,才思考其利;三、實行「政策(制訂和執行)問責制」,避免「集體問責」變成「集體卸責」,同時平衡「胡亂決策和推行而無責任成本」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四、公眾評價佔一定比例的考核。

(3)講政治也要「務實運動」

──內地近來講求調查研究,發改委和商務部等部門上周先後舉行多個座談會,說「要聽真聲音」。但據個別與會者向內地傳媒反映,有兩大感受:其一,發言者未必敢盡情表達,例如市民不願響應官方的消費號召和不相信官方政策穩定性,只能說成「目前抓緊錢包的傾向仍很明顯」、「審慎地考慮自己的選擇權」。受邀的專家和業界代表尚且如此,普羅大眾還能怎樣暢所欲言?其二,很多問題早已預知並已預報和預警,但為什麼沒有足夠預防措施?如今成為現實,教他們還可說什麼呢?

──大家都講政治,沒問題,按官方的標準講也沒問題;惟如果政治教育轉化為行動,就更需要「務實行動和運動」了,不宜有「任務指標」,不能崇尚簡單化的「方向正確」。例如近期內地某些單位開展「大思政課」,重點放在「排查」,反而引起不少內部矛盾,這是外國最喜歡看見的中國自傷,抵消了一致對外的凝聚力。

總之,如果外國只是虛晃一招「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國必須務實耕作,毋須「月移花影上欄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