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鄭泳舜: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藍圖

發佈於

【明報文章】踏入7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迎來創館一周年的日子。西九文化區M+和故宮館活動頗受市民歡迎,後者醞釀門票加價,即令筆者想起,一個受歡迎的文化設施如何可持續發展下去,除了增加門票價格,應有其他增加收入的方法。自今年2月筆者加入文化委員會,工作正是致力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特首將就制訂有關藍圖諮詢各方意見,我們確實要急起直追,盡早制定整體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策略,按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有序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港可參考國家十四五文化規劃

有效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可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增強港人文化自信,亦有利對內對外講好中國及香港故事,並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頂層設計包括要為業界發展締造完善生態圈、培育及吸引人才、培育藝團、拓展觀眾、推動跨界別與跨領域合作,推動香港與內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合作。其中,政府的資助及推動私營市場參與至為重要。

去年8月國務院公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對加快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定下詳細部署,例如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鼓勵企業利用歷史建築或閒置設施用地發展文化產業等,香港可多作參考。

筆者於去年5月發表了「制訂未來5年文化藝術政策及發展藍圖」倡議書,並提出了立法會議員議案,我們亦有把倡議書提交予當局參考。52項建議中,第一項就是成立文化產業委員會(即政府成立的文化委員會),制訂政策支援藝術文化產業發展,例如部門應設立小組為藝文產業提供融資引導及諮詢,並做好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等。

去年10月特首已提出「10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的具體構思,訂出提升文化基建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在軟件及配套方面,筆者就一直認為當局須檢視現有藝文創作者空間的相關效用,如PMQ、牛棚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藝術發展局藝術空間計劃等,以至研究增加藝文表演者或藝文創意機構的工作室。

香港流行文化產業鏈 大有可為

在未來的北部都會區或交椅洲人工島規劃,當局也可考慮設置藝文創意園區或藝術村。就擴闊觀眾群方面,可參考境外做法,向學生推出文化消費券,可用作參觀博物館,亦可用於購買康文署籌辦的音樂會或藝團舉辦的表演活動門票。私人機構方面,當局可提供政策支持或稅務優惠,鼓勵他們贊助甚至籌辦藝文活動、提供藝文創意場地。故宮館正展出的「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展覽,便是與商界聯乘的實例。M+的「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展覽,在贊助商支持下也辦得十分出色,後者的文創產品甚為搶手。

獨立運作的西九文化區博物館群須持續營運,增加票價不是唯一方法,不妨引入更多商業合作元素、推出更多自家文創品牌或聯乘產品,以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積極推動香港的流行文化產業鏈,也是大有可為。流行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及流行音樂等,還有武俠小說。政府今年已舉辦第一屆流行文化節,有音樂會、電影放送;筆者最近參加其中的「電影叮叮」導賞遊,尋覓經典電影場景之餘,坐着電車聆聽導演們的分享,頗有噱頭,亦是「文旅結合」的例證。

打造新一代Cantopop品牌

今年是李小龍逝世50周年,明年3月是金庸冥壽100周年。筆者認為明年的流行文化節,功夫動作電影與武俠小說,加入科技元素及創意下,從李小龍到楊紫瓊武打電影,見證了Cantopop的演變。韓國政府多年來在境內境外不遺餘力推動「韓流」文化,香港也要急起直追。電影與流行音樂都是本港強項,可以讓更多香港電影甚至綜藝節目打入國際影視串流平台;音樂發展則打造新一代Cantopop品牌,協助流行文化創作者及產品,走進內地及東南亞華人市場。另外,我們也期待流行文化館的設立,期望選址方面盡快有好消息。

而特區政府不妨盡快敲定公共海濱地點等,籌辦busking(街頭表演)唱作人登記制。西九文化區今年6月起已恢復早前停辦的busking登記申請,特區政府也是時候以具體行動回應了。致力把文化藝術產業化,並共享成果,需多方面的持份者配合和支持。實踐需時,還看大家一步一腳印堅持下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鄭泳舜]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