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分析:君權網絡深植 泰式民主缺陷

發佈於

【明報專訊】皮塔領導的前進黨在5月大選擊敗治理國家近10年的親軍方政黨成為大贏家,正當不少年輕人以為皮塔上台,多年的改革訴求有望落實之際,親軍方的選舉委員會、憲法法院及參議院卻在最後一刻「攔路」,這反映了泰國表面雖有民主選舉,但國家在君權網絡深植下,政治仍深受軍方與王室控制。

泰國1932年起實施君主立憲制至今,舉行了近30次全國眾議院選舉,有29任首相,但軍方也發動了20多次政變。分析指出,泰國政治和其他國家不同之處在於「君權網絡深埋於民主表層之下」,雖有選舉投票,惟真正控制國家政治的仍是被視為「半神」的泰王及其互為支持的軍方,兩者加上政治利益集團形成了「君權網絡」。發展至今,統治階層與民意漸行漸遠,王權、軍權與民權的直接衝突頻生。

軍方操控憲法法院 篩選非屬意者

皮塔昨未能取得參議院足夠票數支持拜相,也是受軍方和保皇派力阻。2017年軍政府修憲,規定參議院250席由軍方委任,且不准由政黨成員出任,這250名參議員與500名民選眾議員共同選首相,令軍方除了政變一途,可用「民主手段」確保非其屬意的人選難以拜相。反對派及學生領袖在2020年及2021年初的示威,主要訴求便是修改軍方制定的憲法。

在選首相前一天,憲法法院受理選委會指控皮塔參加大選時持有傳媒公司股權,違反選舉法一案,其裁決可令皮塔入獄及禁止從政。受軍方及保皇派領袖等傳統勢力影響的憲法法院,多年來一直被視軍方的政治工具,2007年該法院解散前首相他信領導的泰愛泰黨,2020年又解散受年輕人歡迎的新興政黨「未來前進黨」。

(綜合報道)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