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心宜剗襪步香階 意如手提金縷鞋——從通訊局建議豁免「持平」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通訊局最新建議放寬規管:容許持牌電視或電台直接轉播「內地信譽良好的媒體」節目或頻道時,「獲豁免遵守本地業務守則的規定」;另外,它們播出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分認同和正確認識《港區國安法》的節目時,「持平」的要求可以「不適用」。

我自問歷來都很努力持平地研究問題,這時也懵了。即使我很想了解官方的尺度,但恕我魯鈍,老是學不懂。心想:凡是涉及意識形態、思想傳播、教育引導的東西,最好是細水長流、潤物無聲,才能入心入腦;否則敲鑼打鼓、持刀開腦,反而會令人疑惑和難以捉摸。忽然想起李後主憶述他與小周后幽會的《菩薩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脫鞋微步,靜悄談情,自然感染,觸心交流,方能說好香港故事。故有今天標題。

(1)難以理解的「豁免持平」

對於通訊局的建議,以至日後如何執行,我尊重他們有權這樣推動;但從原則、理論、邏輯、事理等角度看,卻難理解箇中奧妙。

──「持平」兩字本身已是抽象的概念,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一般現象可見,前者以普羅大眾的主流意見為主,兼容其他意見;後者則以官方的標準為骨,不一定兼備其他內容。現在建議的「持平」,到底是哪個為準?

──什麼是「持平」和「恰當地持平」?如果民間認為「總體持平」,惟中間有不符官方意圖的內容,無論比例多少,會否被官方視為「不持平」?

──現時建議「持平」不適用於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分認同和正確認識港區國安法的節目,是否間接承認現時的有關節目「不持平」,才需要豁免?果真如此,那麼這是與時俱進?度身訂做?還是削足就履?

──假如認為這類節目應該單刀直入、無議論空間,本身是可以「不持平」的;但通訊局表示,新聞及其他時事節目仍要「恰當地持平」。那麼,這種文化到底是鼓勵大家持平還是不持平?

──其建議提出「內地信譽良好的媒體」一詞,但沒有具體和明確標準,這又令人呆了。有一次,前總理朱鎔基在清華大學說,他經常看某官媒的電視新聞,是要看它怎樣胡說八道(當時見於公開視頻)。也許他說笑,但到底是他和播出該片段的視頻「不持平」,還是被朱鎔基批評的大台信譽不好呢?

──有行政會議成員表示,「如果內地批得,香港都無問題」。其實,這裏就有問題,問題在於:是否意味「內地批得,香港才沒有問題」?不妨舉一例子,內地最新網劇《我的中國芯》原定7月10日播出,惟突然被叫停,因有人投訴這是「低級紅高級黑」,影射中國被外國制裁。假如內地在播出期間叫停,香港是否「無問題」?如果買了版權而同樣要停,「兩制」的特色和位置又在哪裏呢?

(2)通訊局建議所反映的背後情况

──上述疑問沒有答案,但相信也反映了建制派和親官方媒體面對的問題。通訊局稱,有持牌機構憂慮因遵守持平要求,加入反對國安法言論而承受違法風險,或因沒有包含對立觀點而遭投訴,所以才建議「持平規定在此類節目不適用」。其實,這些兩頭不到岸、兩面不是人的困境,要解決不難,只要讓它們按廣義的持平行事就行了。可是,它們卻沒有這個選擇,或不去做這個選擇,於是它們的擔憂就是實質的了,才把這個球踢回官方手裏。如今,「持平」豁免了,惟它們和通訊局同樣面對公眾眼中的不持平,而且這個印象還會因為豁免「持平」而增加。這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問題呢?

──現時的建議強調「內地信譽良好的媒體」,那麼,如果引入外國節目或其他內容,可否毋須理會是否「信譽良好」的媒體呢?現實上,香港現時還可以播出一些反映外國觀點和價值觀的節目及電影,那麼,日後「信譽良好媒體」的要求會否擴大到外媒呢?

──更令人關注的是,現在其建議對電視和電台某些節目豁免「持平」,日後其他媒體發表相關內容時,又是否將會豁免呢?從官方推廣國民教育、國安意識的角度看,也許順理成章,但這「豁免持平」又會否變成另一種按需要而變的政策呢?現實上,官方可以這樣做,無人能擋,惟這又回到最基本和根本的問題:度身訂做的衣服,可以適合所有人穿嗎?不合身的人會穿嗎?

──總之,現時的建議也許為了解決業界面對的某些問題,但從原則、理論、邏輯、理據等方面看,都出現打困籠、搖船撞櫓的現象,好像拉起褲來掩肚皮,但又露出三寸金蓮。筆者建議有關方面在諮詢期間,多點從公眾接受的角度,思考解畫的理由。例如:港英政府年代也有直銷政策的節目,還要轉播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港府除了直銷政策之外,日後也會通過各種媒體吸收市民意見,以作平衡。

(3)如何處理「豁免持平」的後續工作

──歸根結柢的解決方法:(一)除了現時列出的範圍之外,不再把這類直銷式、督學教育式的「豁免持平」無限擴大到其他領域;(二)容許和鼓勵官方媒體、持牌機構、建制傳媒和各種媒體,都可以按廣義持平的標準討論問題,正、反、負、副面的內容都可以觸及,建制傳媒如主動和帶頭持平報道及訪問,將是一大功德;(三)官方可以批評討論的內容,但不宜輕易變成批判或延後追究的行動;(四)鼓勵各方除批評之外,多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五)官方對各方提出的批評內容(即使是相反意見),形式上也要表示歡迎和「有待研究」。事實上,這些只是創造氣氛的公關技巧。官方怎樣對待建議?天曉得!外界也難影響。官方除非連這種氣氛都不想創造,否則不宜沒有反應。

──其實,現時的傳媒和傳媒人中,仍有一些力求客觀持平行事,惟現實卻是:即使是有喜報喜、有憂報憂的傳媒和傳媒人,也會因為「報憂」而被「另眼相看」,不時受到「親切關懷和溫馨提示」;相反,他們報喜、揚善及持平的內容,卻被視為「掩飾報憂的外衣」。這是「定性文化」、「一刀切」和「矯枉必須過正」思維作祟的表現而已。

──即使官方從狹義的「持平」考慮問題,重點是官方角度,但仍有一個關鍵位,就是可側而不失衡。尤其中外鬥爭愈來愈激烈,如何避免香港被扯入其中(雖然難以避免,惟可以減低程度),那就必須講究「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的技巧。這不是偷情,而是對外談情的策略。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