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家銘:增強醫科生的同理心培育

發佈於

【明報文章】筆者早前在普通科門診診症,遇到一名中年女士。這是一次定期的高血壓覆診,女士的血壓穩定,有定時食藥,而藥物亦沒有副作用。筆者本來只需要列印藥單和安排下一次覆診就完成是次診療,但女士稍為慌張的神色,引起了筆者注意。

隨手一翻電腦的醫療紀錄,原來兩星期前該女士在乳房外科門診覆診時,被診斷患上乳癌。外科醫生記錄了女士拒絕接受手術。

筆者覺得事情有點兒古怪,決定探討她不願意接受手術的原因。原來年輕外科醫生只將診斷簡單地向她解釋後,就立即去說服女士接受乳房割除手術。這樣即時引起她的恐慌,拒絕接受手術。筆者深入詢問其家庭狀况,知道她是單身人士,缺乏親人支援,遇到危疾大事立時不知所措。於是筆者詳細向該女士解釋病情,並分析醫療選擇。她完全明白後,表示願意接受手術,筆者亦安排了相關的外科覆診。

現代社會教育環境裏 心靈成長被忽略

此事勾起筆者往年在公營醫療服務時參與醫科生培訓的一些感想——香港的醫學生似乎愈來愈缺乏同理心,這與他們作為照顧者的角色形成鮮明矛盾。同理心是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他們的職責是向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然而,現代社會的快速生活節奏和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似乎已影響了學生在德育上的成長。他們的時間被佔據了、壓力增加了,而心靈的成長卻被忽略了。

現代香港的富裕環境,亦限制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在筆者父輩年輕時,香港經濟尚未起飛,弱勢社群的辛酸歷歷在目。這些人生經驗,往往會間接塑造一個人立身處事的態度。

此外,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也對身心成長有莫大影響。在這個物質主義和自我中心的社會中,同情心和同理心似乎不再被視為重要的品質。人們更關注自己的利益和快樂,而忽略了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晚筆者在公路遇上一宗交通意外。筆者與其他幾名熱心市民落車幫忙保護垂死的傷者時,有個年輕人在旁邊拿着手機自顧自拍片,沒有絲毫擔心傷者、如何幫手的意思。翌日,筆者發現影片原來賣給了某報紙。

培養同理心 應在年輕時開始

無論如何,醫生的同理心其實非常重要。適當運用,可以使病人感到溫暖和支持,並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疾病;同時,這也可以幫助醫生更理想地了解病人的需要和情况,從而提供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因此,我們需要重視醫科學生的同理心培養,而這應該在學生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在中小學教育中注重人文方面的素養。而筆者相信社會上多一點同理心,亦會大大促進市民的共融。

作者是英國回流的醫生、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家銘]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