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否定侯管配 台大前校長:不沾公職 管中閔嘆兩岸交流「很不好」 質疑學校維安計劃無必要

發佈於

【明報專訊】藍營副總統參選人仍未出爐,但最少可排除管中閔。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偕其好友、作家楊渡昨日來到香港書展,分享同著新書《大學的脊梁》——2018年台大校長遴選背後故事。這場曾引起兩岸三地關注的風波,給管中閔身心留下創傷,對於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5月的登門拜訪,管中閔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再次表態無可能出任其副手,強調「從台大校長卸任後,我已決定不會再參加任何公眾職務」。

明報記者 劉曉宇

管中閔今年初卸任台大校長時,曾表示生活將歸於平淡。不過侯友宜5月獲徵召後的立即拜會,令外界再次將聚光燈投向他,猜測其出任副手的可能。對此管中閔斬釘截鐵表示:「從台大校長卸任後,我已經決定不會再參加任何公眾職務,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他續說,「侯市長很客氣來看我,我們聊一些關心的議題,僅此而已。」而對於侯友宜近日低迷的選情,管中閔說,離選舉還有半年,「相信侯市長那邊還會有辦法去改變局面」。

歷遴選風波身心皆損 著書放下心頭石

也曾入閣的管中閔再不想參與政治,問及是否受遴選風波影響,他僅沉吟回答「所有事情都有它內在的關聯」。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2018年選出管中閔為台大校長,民進黨當局以其「有利益未迴避」等爭議為由駁回,台大方面不願妥協。事件致校長懸缺500多天,2019年管中閔終上任。持續一年的風波對管中閔則如劫難,當時在各種輿論和政治壓力下,他患上視網膜剝離入院,花了兩年時間恢復,「上任校長第一年,我左眼視力基本上是0,沒有讓別人知道」。除了身體的耗損,心靈上有些東西對他來說「已變成顧忌」。寫書時光是整理大事記足以心緒難平,直到出版,他才終於覺得「有一個交代」,如同心中大石落地。

目前,應馬英九基金會邀請訪台的大陸高校師生團,正在當地訪問交流。兩岸民間交流看似轉好,管中閔則感嘆其實是「很不好」,兩岸交流2000年開始擴大推動,學生老師來來去去互訪,現在則是「大陸也不放了,台灣也不讓了」;而本地願意去大陸的青年,雖仍可赴陸,也因兩岸氣氛的轉變所卻步。

管中閔與楊渡亦透露此次訪團獲批前,當局「讓各學校提出維安計劃」,「幾個學生坐在一起聊聊天,需要什麼維安計劃?」管中閔說,以前帶大陸學生參加完活動,就一起到台北的大街小巷吃小吃,去感受台北的生活和人文氣氛,現在則是每個行程都要登記,「這一個半小時誰出來接待,誰不可以出來接待,都要寫得清清楚楚,這正常嗎?」他們期待這只是短暫的「逆流」。

「兩岸的民間文化有許多在不斷默默交流和互通的地方,是政治上力所未及的。」楊渡擔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時,曾主持編撰《兩岸中華語文大辭典》,編了7年多,差異詞從開始的15%降到8%,「兩地都在用對方的流行詞。其實政客都經常用,比如『拍板』,以前(台灣)哪有人講,現在政府人物都動不動就『拍板』」。管中閔稱,「這個時代我們顯然要讓大家更認識對方,而不是更隔離、猜忌對方。」

楊渡:台灣社會瀰漫一種不滿情緒

自去年的縣市長選舉,楊渡感受到台灣社會瀰漫一種不滿情緒,雖然藍營選情未有起色,綠營亦一直維持在基本盤。「過去的社運最後會集結稱一股力量和政權對抗」,而如今來到互聯網的時代,「憤怒也來去更快,具體怎麼形成力量,還有待觀察」。

從教育者角度出發,管中閔稱對學生參與社運的心態兩難。作為教育者希望學生留在教室裏,可是,「年輕人的熱血和理想不可能靠學校的規範去限制,他們有自己想要爭取的東西」。

(香港書展)

繼續閱讀
贊助商